太学教学卒业
洛阳太学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在战国时期便有所发展。在太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游学方式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向社会名儒学习太学课程之外的知识。有时,甚至会受到朝廷命令,跟随名儒学习某一经典,如贾逵曾被章帝选为洪儒,为《公羊传》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八人教授《左传》。学生毕业后,也有机会继续游学他方,深造学习。
在太学中,博士授课往往采用大课形式,听课人数可多至千人,但也存在小课堂教学。因学生有较多自主时间,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外交活动。然而,也存在个别学生被欺骗的情况,如东汉末年的晋文经、黄子艾二人,凭借才智在洛阳炫耀,伪托养病,拒绝接待宾客,导致士大夫们闻风而至。最终,太学生符融揭穿其虚假,司隶校尉李膺进行调查,证实二人实为轻薄之子,惨叹逃去。
太学中,学生有较多时间进行自学,拥有良好的自学条件。学生与学识渊博的博士及高才生相互交流,学术氛围浓厚。学生有机会与负有盛名的学者进行论辩,如服虔以《左传》驳斥何休的《汉事六十条》。当时,学生研读风气浓厚,很多学生思维敏捷,擅长论难。太学还为皇帝咨询国事提供了平台,博士、学生均可发表意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和国事的风气。例如,东汉桓帝时期,太学生刘陶多次上书陈事。学生在政治素质方面,常参与社会重大政治斗争,如东汉后期的二次党锢之祸,以太学生为主力的士人反对宦官的政治运动。
太学注重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如在皇帝举行乡社典礼时,礼生多以太学生充伍。学生采取单科结业方式,每完成一家经典的学习,需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遵循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答辩包括五十道论辩题,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者,皆视为错误。虽然对个别学生来说有些束缚思想,但在整个学业教育中,这有利于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提高不同学派学术地位的保证。
在毕业分配方面,学生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数量,随才而用。东汉末年曾规定,学习满两年,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年,考试能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年者,考试能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郎中满两年,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
总之,洛阳太学对传统教育既有批判,也有继承,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太学不仅在教育方法、学术氛围、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所创新,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太学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关心政治、社会的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太学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对后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