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都江堰挖出的巨石人像是谁
1974年,正在都江堰修建安澜索桥的民工,在渠首鱼咀附近,用挖掘机进行动土作业时,突然从河床下的卵石层中,刨出了一块庞然硬物。这个硬物很大,露出来的一端,从外形上看,有点像人的头颅。
在灌县文管所担任馆员的钟天康,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头一紧,职业的敏感性告诉他,这个庞然大物,绝对不是普通的石头。于是,他放下手头的工作,迅速赶到了现场。
穿越千年,钟天康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它的汉代冠冕,于是他马上让民工停下来,并保护好现场。自己则迅速返回所里,给四川省博物馆去了一个电话,请他们派专家过来。
他当时很激动,根据史料记载,李冰当年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曾与江神做过约定,以李冰父子的石像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李冰于玉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脚,盛不没肩。”《史记·河渠书》中,也寥寥数十字,记录过此事:“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3天后,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下,果然出土了一尊青石凿成的石像。他高2.9米,重4吨,五官端正,身穿长衣,胸前刻着“故蜀郡李府君讳冰”。次年,头部残缺、手持长锸的石像也随即出土,有人说那是李冰之子。
大家只听过大禹治水,却鲜少有人听说过李冰治水的。所以,没去过都江堰,没参观过伏龙观的,或许根本就没听说过李冰。但李冰和他的儿子,对于都江堰的贡献,却是值得被后人推崇和肯定的。所以,余秋雨先生,便将其记录在了《都江堰》这篇文章中。
以《都江堰》为开篇,余秋雨先生将29篇有关中华文化辉煌遗迹的散文,收录在了《文化苦旅》中,用文字为我们绘制了一副副历史遗迹图。
这本书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余秋雨先生正在从一名“世界文明的阐释者”,转型成为“中华文明的阐释者”。
彼时的他,是国内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事业顺遂、岁月静好。但他却为了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看到我们的文化基因,毅然踏上“征程”,辞职成为了一名“逆行者”。
余秋雨先生的愿望很简单,他只是想告诉海内外的同胞:“不管你现在承受着多大的屈辱和困厄你的生命却与敦煌、阳关、三峡、天山有关,与唐诗、宋词、天一阁、岳麓书院有关。你没有任何理由自卑”。
于是,他真的就成为了一名实地考察者,也真的向几代人证明了《文化苦旅》的价值。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所以,他才把《文化苦旅》,写成了既饱含历史知识,又充满美感的文化类散文。用散文去诠释历史的余秋雨先生,不光让读者在《文化苦旅》中,看到了都江堰、莫高窟、宁古塔、三峡等等,还学到了各种有趣的历史知识。
事实上,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记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事件,就比如上文提到的李冰,但很多时候,我们又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去记住这些历史。
《文化苦旅》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让我们在震撼的同时,也记住了属于那段遗迹的故事。
所以,很多人读完《文化苦旅》后,觉得很震撼,比如贾平凹,他说:“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
它也曾感动过很多人,比如它曾被评选为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文学书、比如它也曾上过全国文学书籍十年的排行榜。
距离《文化苦旅》的初版,已经过去了30多年,如今的《文化苦旅》又再一次进行了改版。里面还加入了一些余秋雨先生的注解,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