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宏湘的个人文章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12
书艺心瓣余学书,由先君发蒙,游于艺,则在弱冠。虽钟情于此,却难入门径,得挚友绍介,拜在余中英(号兴公)先生门墙,遂得渡书学之津梁,稍有成焉。恩师四川郫县人,民国时期川军将领,其在军旅,然以儒雅著于世。书法诗词受业于清末监察史赵熙先生,绘画、篆刻则受业于齐白

书艺心瓣

余学书,由先君发蒙,游于艺,则在弱冠。虽钟情于此,却难入门径,得挚友绍介,拜在余中英(号兴公)先生门墙,遂得渡书学之津梁,稍有成焉。

恩师四川郫县人,民国时期川军将领,其在军旅,然以儒雅著于世。书法诗词受业于清末监察史赵熙先生,绘画、篆刻则受业于齐白石老人。缘时代际遇,与张大千、徐悲鸿、谢无量等大家过从交往,砥砺艺事。因人艺清刚,饮誉巴蜀。

蒙先生师青睐,悉心教诲,书学由唐楷颜、褚、虞入手,识规矩,正手足。先生谓:“趁年轻,多习正书,壮其骨格,理同储蓄,备尔后不时之需也。体势不立,则不明书理,不闇笔法,不识阴阳向背,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朝学执笔,暮习行草,恐堕入油滑,终为俗格。若师古人,取法乎上,与今之名家堪称同门,所别,在显与不显而已;如师今人,取法者下,聊为今人之徒孙,志非高远,稍有不慎,则入旁门。”又道,“虽字有百日功,而书无百日功,积学而成。大凡草书有法,而行书无法,功夫在字外。”先生谓余要旨,大略其上,实可作书法备旨观也。

在先师督导下,以楷书奠定基础,上溯北碑,探源汉魏,小楷宗王右军《黄庭经》及钟元常等。已立规矩,而溢为行草。行书发轫于《怀仁集圣教序》,于颜鲁公书用功较勤,兼及宋四家意趣,求同脉异派,共树分条之效。草书服膺大王《十七帖》,体味提按转折之机杼,转辗《智勇千字文》、《书谱》等。先师授徒,启发为主,示范次之,功用于开启后学心灵,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追随先师十三载,获益非浅,余以为,所获并非简单的笔墨技巧重复,而是人格的驯化,人品之独立,即书品之独立。深感书法的学习或谓个人风格的形成,绝非朝夕之事。这一切,务须建立在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发心”的认同与践行,“发心”的认同,则为追求艺术之自觉动力。离不开中华沃土的深厚氛围,更不能摒弃汉字和书法几千年的积淀,不同的形质与基本框架及文化属性。汉字,是中华民族一切文明的源头,及书法创作直接的依据和唯一的载体。剥离了汉字的形、声、意,肢解了其载体,则悖离了汉文化本源,内核荡然无存,书法艺术,夫复何言?

两周金文、秦篆汉隶、魏晋风骨、六朝墓志、唐人楷书、宋人行草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应运而生,因代而立,交相辉映。尽管不同的时代存在着审美理念的差异,但汉文化属性却贯穿始终,相济而不相非。它是上下几千年,我们先哲之心血与智慧的凝聚,岂可轻言放弃。就书体分类而言,篆、隶、楷、行草书体的确立,其本身就深刻地展现了汉字在不同阶段的创新,并服从于社会实用与审美需求的多元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圆融无碍”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现象,是世界上任何一国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况乎碑帖二宗,浩如烟海,一个书人,穷毕生之力,也难尽善其美。因此,悖离了中国文化本源的花样翻新,即等同于任何人可玩弄于掌股之间的一种游戏,亦无艺术可言。窃以为,当代书法的创作与发展,所缺失的不是创新,而是对经典的深入、继承。

书法的学习,只有循其矩、明其道,结合自身真实的审美需求,择其善者而师之,在“否定之否定中”渐入佳境。

跻身此道,五十春秋,冷暖自知。展览于我非为艺之旨。书法于我,既是一种生命之寄托,也是获得愉悦之乐事。立足当代,以平常心,写平常字,此余之信念。过耳顺之年,得宗性上人及宗华法师等大德勖勉,庚寅正月在成都文殊禅院举办第一次个展,有感于斯。草此简章,命之书艺心瓣。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12/2/545059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