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村的传统文化
村里现有寺、庙、庵堂二十多座,如:圆山寺和玄通寺;圆通古庙、观音庙、太尉庙、华光庙、相公庙、财神庙、天后庙、北帝庙、文武庙、玄坛庙等庙宇;庵堂有德盛庵和严静庵。严静庵的释勤老师父生前曾讲:严静庵是南宋咸淳(1265至1274年)年间西丰社巷梁姓善信所创建;她四岁进庵拜师,于2008年圆寂,享年九十七岁;现该庵还香火鼎盛。
天主教堂有旧教堂和天主堂两座,天主堂至今已建有一百多年(光绪初年建),主体建筑没有改变。现今勒流镇还保存的天主教教堂只有龙眼村。现龙眼村教众都是以前入教并传下来的,并且每个星期日晚上都会聚集做礼拜。
龙眼村三岗河环,水陆交通便捷,陆路通县城有“龙渚初关”,东接大良,西通众涌、大晚、勒流等;水道有大演渡、龙华渡、南水渡;街道多设有闸门,较出名的有“星枢巷”、万通社侧“东海流芳”闸门、余家两个闸门等;古建还有梁敦彦尚书邸(三面环水门朝北),隔路与尚书第相对;村内有清代建的“祟仁书舍”、“祝君书舍”和“松荫书室”;民国年间开书塾的先生有梁炎基、吕若愚、吕永康、梁侠先、梁著全、李胜洪、梁荫、梁昌怡、梁进亭和梁念劬等。
村内“社公”众多,“社公”是社稷之神俗称,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村民很久以前便有“庆灯”的民俗,即每年农历开年后,在“社公”挂上写有“XXX社开灯”字样的花灯,有新添丁的坊民也随之挂上写有“XXX花仔开灯”字样的花灯,并在“社公”放下一大埕烧酒等,任何人均可采饮灯酒。待到正月初八至十五间,各社(或联社)分别举行隆重的庆灯活动,亲朋好友欢叙一堂,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船点睛热气腾腾
“点睛”是南粤非物质文化的奇葩,是龙眼水乡文化最长盛不衰的特色。
扒龙船是纪念楚汉爱国诗人屈原(谏君不遂而投汩罗江自尽),后又有隋炀帝(公元581至590年)乘特大龙船游运河,而民间扎竹筏游龙“恭迎圣驾”之说,木龙舟随后兴起,唐玄宗时盛极。明永乐盛世(1403至1424年,龙眼“马石洲”相公庙外有龙船澳,始有招龙点睛之举。据祖辈讲,不点睛的龙船为“盲龙”,快速扒行会“插沙”(意该龙船失稳会直冲河床插入沙底,除鼓手外会全部消失)。故龙船要点睛,尤其新龙船,必先点睛才起用,则平安大吉。
各地村坊(或庙)之龙船平时埋于河边用淤泥覆盖,端午节前起龙船,南番顺一带,五月初三先扒龙眼,意在点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初五扒县城,初八龙潭拜龙母。龙眼特有的是龙船点睛仪式。原先在马石洲相公庙点睛,到明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龙渚改设龙眼,到明朝天顺年间(1457至1464年),龙眼南约孖庙(太尉、华光庙)落成,龙船点睛迁至新庙开光点睛,至今历时近560年。相公庙或汉太尉庙,是为纪念西汉周勃、周亚夫父子两代太尉匡扶汉室有功而建,点睛实为点醒皇上确保大汉江山永固之意,今应解读为天地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五月初三,龙船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入龙眼新涌口靠岸,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下,船手卸下龙头、龙尾及船牌,在人们簇拥和一片欢呼声中步入太尉庙堂,接受德高望重老人用朱砂等划龙点睛,拜祭后复出上船,甚是热闹。于是船手精神抖擞,绕龙眼环村河一周,接受各村民点送的礼物与祝福。水龙、旱龙(车载而来)水陆并进,把个龙眼水乡搞得热气腾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