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内画的历史源流
内画是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与鼻烟、鼻烟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鼻烟是将烟草精工泡制并混入香草、香料花露研制成赫黄色粉末 有消寒辟疫之功效,在明朝万历年间有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以贡品传入中国。到清代,这种宫廷用品已传入民间,出现人人相见递烟壶的习俗,人们嗜好鼻烟,并且争羡收藏器皿,这种习俗促使鼻烟壶的制作越来越精良。
1696年,极好鼻烟的康熙帝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设工大臣和外国使臣。鼻烟壶成为八旗子弟夸耀地位、身份的象征之一。乾隆年间,鼻烟壶制作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等。咸丰年间《鼻烟歌》中写到凤凰鸾鹤擐 雀凫,麒麟狮象蛟龙鱼。仙山楼阁烟云嘘,泉石卉木蛙蜢俱。鼻烟壶从选料、工艺制作、修饰装潢已无所不俱,其材质涵盖金属、玉、石、陶器、料器、有机物六大类,工艺内容包括了传统的写、画、雕、刻、镂、錾、烧、焊、凿、磨、镶、嵌、铸、错、粘、漆及模压技术,鼻烟壶成为清代工艺美术的缩影,被后世称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饮誉世界。
乾隆末年,内画鼻烟壶诞生。内画使鼻烟壶工艺达到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使鼻烟壶工艺达到精美绝伦的水平,被世界称为不可思议、鬼斧神工的艺术。1968年,各国收藏家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专家们将中国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派。
京派最早起源于乾隆年间,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内画大师,如:晚清和民国初年擅长人 物的马少宣、孙星五、叶仲三父子,擅画山水花鸟的周乐元、丁二仲、自怡子等不下十几位。京派现代的代表人物是刘守本。京派保持了叶派的传统技法和画风,用竹、柳钩笔作画,画风古朴、笔法刚劲清雅绚丽,着色饱满圆润。
光绪年间,山东老艺人毕容九将内画艺术带回博山,经过近百年发展,形成了鲁派。该派不但改进了内画染料,而且改革了内画工具,以竹、柳毛笔做画,形成了画面丰满,线条纤细、飘逸流畅的鲁派特色。
粤派内画又称桃江内画,文革后期由吴松龄老艺人创建。粤派烟壶轻盈秀逸,壶身饰以描金图案,金碧辉煌,风格独特。
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 ,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五十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叶派内画技法后,将猫引入鼻烟壶,他采用工笔撕毛法画出了水灵灵的猫眼儿和猫毛茸茸的质感,解决了国画写意技法画猫,形象呆板,缺乏真实感的难题。且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
外国专家鲍伯·史帝文斯说他画的猫神态那样活泼似乎马上要从壶里跳出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横扫 四旧运动中,王习三被遣回原籍河北省阜城县接受改造,他身处逆境,几度沉浮,却以顽强的毅力不懈追求艺术进步,在阜城县杨庄村以副业形式重操钩笔搞起内画,为创建冀派内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四批收徒,倾囊相授,培育了几十位内画新秀,使冀派内画发展成现代最据实力的画派。
1968年,各国收藏家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专家们将中国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派。其中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