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禅画中《布袋和尚图》反应了怎样的佛教观念
中国古代禅画中有一形象——赤足袒腹,用禅杖挑一大布袋,笑口大开,快步行进,就是民间常说的“布袋和尚”。其原型是五代梁明州奉化县(今浙江堇县)的一位行脚僧,自称“契此”,身材矮胖,大腹便便,出语无定,没有固定住处,以杖荷布囊和破席,一切供身之具尽储囊中。饿便随处讨要,饱则随处安歇。与人对话,充满禅理。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面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歌的核心仍然是六祖慧能“即心成佛”、“心净即佛土净”那一套理论,“一切不如心真实”为了这心真实即个人绝对自由,对于社会变迁、人世间的是非不闻不问。又有偈曰:“是非爱憎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我有一布袋,虚空无障碍。展开遍十方,人时观自在。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抚拭。虽然是一躯,分明牵百亿。”这后一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他心中的佛,仍然是他自己。梁贞明三年(917)圆寂。于岳林寺东廊下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偈毕,安然而化。所以,后人又根据端坐盘石圆寂的记载,塑成“大肚弥勒佛”,光头,露腹,开怀大笑。摒除了一切烦恼。寓意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引导人们忘情世事。
今杭州飞来峰供有宋代弥勒佛石刻像,袒胸露腹,倚布袋侧卧,方面大耳,开怀大笑,形象十分生动。而梁楷画的《布袋和尚》,则是荷杖挑布袋,赤足露腹,信步行走。亦作开怀大笑状。姿态不同,表情却很一致。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