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之前,秦国为什么要攻占上党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11
长平之战之前,秦国为什么要攻占上党?长平之战的战况的确是很惨烈,但是为什么会爆发长平之战呢?当时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准备割让上党给秦国,但是上党的郡守不干。他请求赵国接手上党,如此一来就给上党找了一个强大的后盾。可是,为什么秦国要攻占上党郡呢?秦国这样做的目的

长平之战之前,秦国为什么要攻占上党?

长平之战的战况的确是很惨烈,但是为什么会爆发长平之战呢?当时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准备割让上党给秦国,但是上党的郡守不干。他请求赵国接手上党,如此一来就给上党找了一个强大的后盾。可是,为什么秦国要攻占上党郡呢?秦国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一点你是否知道?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击败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这时,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赵孝成王说:“好。”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按照远交近攻的主张,秦国的战略是先灭距离最近的韩国。韩国的地形像一个葫芦,上下两头大,中间小,为此秦国制定一个“半韩”的实施方案。

所谓“半韩”,就是占领韩国一半的领土,即攻占韩国上党郡。研究长平之战,重点是韩国上党郡,只要将太行山南部上党郡研究清楚,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就逐渐清晰。太行山,号称“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梁。谁占领太行山,就有天下的脊梁,太行山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太行山南部的韩国上党郡,在三家分晋之后,将魏国和赵国分割为东西两部分。

如果秦国占领上党郡,将从南太行山切断赵国晋阳与邯郸的联系。下一步,秦国可以沿着汾水攻打晋阳,或者从太行山走“5滏口陉”直扑太原盆地,赵国只能从北太行山的“7井陉”绕路前去救援,可以说是非常被动。

攻占上党郡对于秦国来说,有四重意义:一是削弱韩国,以进一步兼并韩国;二是从中间分离赵国东西领土;三是居高临下对赵、魏形成地缘优势;四是完全实施远交近攻,攻击最近的韩国。因此,秦国当然想要发兵攻打上党。

关于太行山的得失,主要是围绕太行山十条通道的争夺展开。太行山的十条通道中,有九条是东西走向的,一条是南北走向的。其中第二到第六条通道与韩国上党郡有关。让我们来看看这五条太行山通道:

第一条是“2轵关陉”,这是太行山中最快捷的通道,连接河东郡和河内郡。由于山路较短,通行速度比较快,目前已经被秦国占领。第二条是“3白陉”,西入口由秦国控制,东入口由魏国控制,而中间的通道属于韩国上党郡。第三条是“4羊肠陉”,又称为“羊肠坂道”,只有东侧一个入口,由赵国控制,而山上的道路则归属于韩国上党郡。

第四条是“5滏口陉”,连接赵国的晋阳与邯郸,是赵国的生命通道。它的东西两个出入口都由赵国控制,而中间的通道仍然属于韩国上党郡。最后一条是“6太行陉”,是太行山中唯一的南北走向通道,与上党郡其他三条通道相通。它是唯一的一个出入口和通道,全部控制在韩国手中。

秦国通向上党郡的唯一入口就是“3白陉”的西入口,起初秦国正是从这里发动攻击的。公元前265年,秦军从“3白陉”登上太行山,攻占了韩国上党郡西部的端氏,但也受到了韩国的顽强抵抗。

秦军在继续东进,试图进入东上党时,被韩国人依空仓岭修筑的高平关所阻挡。秦军遭受了严重伤亡,韩军抵抗激烈。总结下来,秦军总共伤亡达到了七万之多,而且只攻下了上党的三分之一。而上党的另外两个板块,韩军的防御力量明显加强。

韩军之所以能够顽强抵抗,主要是因为来自韩国本部的援兵和物资源源不断的支持。韩军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展开了顽强的抵抗。秦国要如何实现“半韩”战略,又能自身损失最小呢?答案是一针见血、一剑封喉。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相国范雎,为重新进攻上党郡,另起炉灶。以三者智谋独步天下,加上毒辣计谋,必能一举成功。

新的“半韩”战略很快制定出来:秦军改变进攻方向,将兵力转移到太行山南部,猛攻韩国中部狭窄处的各要塞,最后攻占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将韩国分割成都城新郑所辖区域和上党郡南北两块土地,这样一来上党郡就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然后再迫使韩国将上党郡这块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国就能占领一半韩国的领土。

当然以秦国的军事实力,不进行任何战略布局,一个城一座山头去攻占,花上十年二十年,占领半个韩国也不在话下。但已经六十岁花甲之年的秦昭襄王可不想等上十年二十年,他要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为子孙获取更多的领土。

首先,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62年,秦国武安君白起伐韩,取野王邑。在此基础上,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道路被断绝,而这,意味着韩国上党郡的失守已经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了。于是韩国决定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以此希望秦国可以不要继续攻打韩国了。但是,不仅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肯,上党地区的百姓也不愿意归入秦国。

于是,郡守冯亭率上党郡降赵。在赵国接纳了韩国的上党地区后,秦国非常生气,于是引发了长平之战。对此,在笔者看来,韩国上党郡之所以不愿归入秦国,而想去赵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韩国和秦国之间因为长期的交战,所以存在较深的仇怨。在三家分晋后,虽然主要是魏国和秦国之间交战。但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在此基础上,韩国开始直面秦国的进攻。在宜阳之战、伊阙之战等战役中,韩国的主力大军遭到了秦国的重创,更是被秦国夺取了大片的疆域。

特别是在白起指挥的伊阙之战中,韩国的精锐力量基本上损失殆尽。由此,因为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不断蚕食韩国的疆域,这自然导致韩国百姓非常痛恨秦国大军了。

对此,韩国上党郡的百姓不愿意归入秦国,自然是比较好理解的事情了。另一方面,韩国上党郡的百姓之所以原因加入赵国,是因为韩国、魏国、赵国都出自晋国。也即在三家分晋之前,这些地区的百姓都属于晋国,在文化习俗、制度律令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由此,对于韩国上党郡的百姓,自然对赵国存在较高的认同度。而且,在地理位置上,韩国上党郡地区也比较靠近赵国的疆域,所以归入赵国是比较容易的,至于燕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在当时显然是不适合的。当然,韩国上党郡之所以愿意加入赵国,也是因为赵国具有抗衡秦国的实力。

最后,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由此,在战国中后期,赵国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可以单独抗衡秦国的诸侯国。比如在伊阙之战中,赵国的大将赵奢就重创了秦国大军。所以,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愿意带着上党郡和百姓归入赵国,也是因为赵国具有抗衡秦国的实力。

在此背景下,因为赵孝成王最终接受了上党地区,这让之前辛苦进攻韩国的秦国非常生气,也即自己的一番努力,反倒让赵国坐收渔翁之利。于是,秦昭襄王发动了长平之战,从而让整个战国七雄的历史走向出现了改变。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11/2/518071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