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大陆历史
解放初期,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南地区的人民政府合并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中国文学院),成立了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与苏南文教学院合并,组建了现在的江苏师范学院,设址于东吴大学苏州原址。同年,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其上海法学院被撤销,相关师生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和上海财经学院。
建校初期,江苏师范学院设有7个系,包括教育、中文、数学等,以及10个专修科和8个短训班。然而,在1966年,专修科停办,学校设有7个系,学生和教师数量相应减少。文革结束后,学校在1972年恢复招生,设有8个系和8个专业。1980年,学院规模扩大,有在校生3,427人,教职工990人,其中教师队伍包括教授、副教授等不同职称。
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物理、化学实验楼,研究室涵盖激光和地方史等领域。校内出版《江苏师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工厂和图书馆。在此期间,江苏师范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师资,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学校改名为苏州大学,合并苏州市财经学校,成为江苏省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法学教育也在同年恢复。随后的几年里,苏州大学不断扩大规模,吸收了多个专业学校,如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等。如今,苏州大学已发展为一所拥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及人才培养基地。
自成立以来,苏州大学为社会输送了众多杰出人才,包括国家领导人、著名学者、科学家和两院院士,他们的成就丰富了学校的荣誉簿。王健教授的慷慨捐赠与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更名,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扩展资料
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及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