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
琴书,作为曲艺中的一个分支,因其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它种类繁多,源于各地民歌、小调,并受到滩簧、南辞的影响,或是由大鼓演变而成。中国各地都有其特色,如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每种琴书都有独特的起源,多是在当地文化的土壤中孕育成长。
武乡琴书起源于武乡农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约二百余年前。它是由艺人将鼓儿腔和中原曲种鹦哥柳揉合,并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后来,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为加强说抗日书目的气氛,艺人们承袭了咸丰年间大板书艺人的技巧,这时才称为武乡鼓书。
北京琴书则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身是清代道光年间河北省安次县、廊坊及北京东南郊区和通县一带农村传唱的五音大鼓。最初,只是农民在农闲时自娱演唱。已有专业艺人在市、镇撂地演唱。后来,开始改用扬琴伴奏,称单琴大鼓,亦称单琴调、琴书。其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有时加有“过口白”,唱腔为板腔体,板式有“慢板”“垛板”二种。演唱时,每句一般是前半句数说,后半句上韵拖腔。
山东琴书,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废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最初叫扬琴,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后逐渐兴盛,名家辈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东乱、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其中东路琴书的代表人物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形成独特的唱腔特点。
表现形式上,琴书有多种,包括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以及分角色拆唱。唱词根据乐曲不同,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曲目多为中短篇,也有长篇,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如《拳打镇关西》《包公案》《杨家将》《梁祝下山》《蓝桥会》《拾棉花》等。
总的来说,琴书作为中国曲艺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深沉厚重的内容和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现代创新,琴书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