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未来在哪里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10
一 十多年前,温州发现方言在消失,组织了温州话培训班,教导小孩子学温州话,但不是强制性的。 这意味着不管怎么行动, 方言的现状依旧行走在消失的途中。 我相信不少人注意到这个现象,本地小孩子越来越不会说本地语言。 就算自己,由于长期用普通话交流,对方言颇为生疏。

十多年前,温州发现方言在消失,组织了温州话培训班,教导小孩子学温州话,但不是强制性的。

这意味着不管怎么行动, 方言的现状依旧行走在消失的途中。

我相信不少人注意到这个现象,本地小孩子越来越不会说本地语言。

就算自己,由于长期用普通话交流,对方言颇为生疏。

方言没有固定模板,不像普通话有文字和标准发音,仅靠口口相传,必然导致细微变化。所以有的地区仅隔一座山,其方言口音就有差别。

尤其是多山地区,不同口音的方言可能达百种。而它们的存在,除了当地人以外,外地人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可能专门去学。

一些方言因为说的人越来越少,自然的走向消失。

粤语作为地方方言,因为香港娱乐圈的辉煌而深得民间喜爱。

但凡看过不少港剧,都能讲出几个方言台词。热爱过粤语歌的人,或多或少都自学过粤语。我身边的中年人就会唱几首粤语歌。

从这里可以看出,方言要推广,需要搭乘影视歌曲艺术这趟车。

随着港剧没落,粤语近几年也走着下坡路。

每个地区的人对自家方言都非常有感情,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消失。

我时不时看到有人呼吁讲粤语,专门拍视频提倡讲粤语,还提出希望粤语作为仅次于普通话的第二通用语言。他们听到一个当地小孩不会讲粤语,心情之激动,应该是别的地区没有的。

从我个人而言,语言的产生本是为了交流,而普通话是当下最无隔阂的交流工具。方言的现状是正常的。

不知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方言不但因地域产生差别,还在时间中变化。

同一地区,七十岁老年人,和四十岁中年人的方言是不一样的。

我用方言可以和同龄人交流,和四十岁人聊天,但与七十岁老人就困难很多,我们彼此听不懂。

因为有些词汇在时代发展中被放弃了。

比如老年人说什么喜欢带“洋”字。他们经历过物资匮乏时代,因为用的都是西洋物品,习惯性叫洋巾,洋皂。

他们用土话讲“洋灯”,我喜欢叫“电灯”,还讲着洋烫,而不是时尚,这就是方言的时代差异。

当地一直用“麻烦你了”表示感谢,就是说,过去人们不会说“谢谢”来表示感谢。

后来因为普通话流行,谢谢在年轻人中更常用。有些老年人特意学这个词来感谢帮助他的年轻人。

新兴词汇不断加入方言中,比如微信、支付宝之类的。

所以,方言在不断变化中。很久之前,与现在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未来呢。

在我看来,方言不会消失,但会融合差异,且无限接近普通话。类似东北话,大致能听懂,又因为口音和词汇差异知道是地方方言。

此外,方言将作为有趣语言存在于一些行业中,比如音乐。当大家习惯性讲普通话,不被注意的小众事物往往会重新走入大众视线,具备新的生命力。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10/2/497428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