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椒之战
夫椒之战
前因
槜李之战:公元前496年,春秋争霸晚期的吴王阖闾起兵伐越,在槜(zu)李(今浙江嘉兴)一带被越王勾践打败,重伤而亡。三年后,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为替父报仇,图谋伐越。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替先王阖闾报仇,在吴越交界之地一夫椒山(今太湖洞庭山)击溃越军,攻入越国。结果,越国臣服于吴国,而越王勾践作为人质前往吴国侍奉吴王三年。
吴王夫差的这场复仇之战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越王派出的将帅是石买。此人非常残暴,当越军行进到太湖边时,石买为了在军队中独断专权,树立军威,下令斩杀了许多无辜之人。他的滥杀无辜造成全军上下人人自危、军心动摇。
趁这个机会,吴国的军师伍子胥使出“奇谋”:他让士兵于深夜之时,在夫椒山南面点燃火把、击鼓叫阵,诱骗越军以为敌军来犯;当越军集结后,吴军又游击到北面再次击鼓叫阵。就这样,吴国让越军南北奔波,日夜警惕不安。几天后,越军终于溃不成军,纷纷逃窜。
气得越王勾践当场斩杀了石买,无奈之下,只得他亲自带着披甲持盾的五千士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结果,吴军将勾践团团围住。勾践看到败局已定,就向大夫范蠡问计,范蠡给出的答案是准备厚礼,并谦卑地向吴王求和。于是,勾践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大夫文种。文种用美女和宝器贿赂了吴国的太宰伯嚭(pi),想让他劝说吴王夫差媾和。
伯噽最初和伍子胥可以说是同病相怜,都是楚国旧臣,因为父亲被诬陷杀害才来到吴国。甚至伯嚭还是伍子胥引荐给先王阖闾的,但逐渐地,两人就显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志向,伍子胥常常忠言逆耳,太宰伯嚭则喜欢逢迎拍马、攀附权贵。此次越国求和一事,就是两人性格差别的最好体现。
伯嚭凭借太宰一职,掌管吴王内外事务,所以伯嚭与王室的联系更加紧密。于是,他趁机向吴王夫差劝说道,越国现在愿意臣服吴国,如果赦免了他们,这对吴国有利无害,伍子胥则坚决反对两国媾和,他给吴王夫差分析吴越的利害关系,认为“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因为吴国三江环绕,百姓已经没有可以迁移扩展的空间和土地,如果灭了越国,“吾能居其地、乘其舟”。可以说,伍子胥对于吴越两国不可并存的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彻了。可是,吴王夫差对于二人的态度是敬畏伍子胥,但更信任伯嚭。最终,吴王还是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为了尽快逐鹿中原,夫差选择放弃越国这样的“小蛋糕”,兴兵北上,向中原诸侯国挑战。
他先是进攻陈国,次年又攻入蔡国,夫差甚至为了从水路北伐齐国,于公元前486年下令开凿沟通江、准的邗(han)沟。当吴王夫差孜孜不倦谋求中原霸主之位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的仍然是伍子胥,他再次劝谏说,越王勾践现在每天在国内节衣缩食、吊唁死者、慰问病者,这是笼络人心,以图报复。
勾践如果不死,必是吴国大患,现在将吴国的力量用在遥远的齐国,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夫差终于还是听烦了伍子胥的忠言逆耳,就派他前去齐国打探消息,结果,一向与伍子胥不和的太宰伯嚭向吴王进谗言,说伍子胥将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照料,是对吴存有贰心。
轻信谣言的吴王夫差立即就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宝剑,令他自裁,伍子胥最后留下了一句嘱托,“将我的眼睛悬挂在吴国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将来越国攻入、灭吴的结局。”然后,他就悲愤地自刎而死,杀掉伍子胥以后,夫差仍然继续推进他的争霸中原计划。但直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真的攻破吴国城池,夫差还是没有实现他的“宏图大志”。
后果
黄池之会: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打败越王勾践之后,开始推行逐鹿中原的计划,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与晋定公、鲁哀公等会盟,争夺中原霸主地位。
结论
夫椒之战虽然让吴王夫差暂时战胜了越国,替父报仇,但由于他个人的好大喜功,不仅残害了忠臣伍子胥,更是放走了身边最大的威胁越王勾践,为自己留下灭国的隐患。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