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注意是宜昌,民俗
生活习俗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将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服饰民俗:
宜昌在民国初年的服饰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经历了从传统到西化的变化。男性偏爱戴帽,帽子成为美观的象征。城市男性通常穿着大襟长衫和便裤,以长袍马褂作为礼服,颜色以青、白、蓝、灰为主。鞋袜多由家庭自制,以布鞋和布袜为主。
女性发式讲究,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妇女则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庭条件,可能是玉、铜或骨制)。民初女性仍穿清朝服饰,搭配布裙或绣裙,后来流行大襟衣和旗袍,青年妇女喜欢阴丹士林布。
儿童服饰包括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由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成,男女都穿大袖口、大裤脚的衣服。男女都头戴包头帕,俗称“蛮头帕子”,尺寸不一。
解放初期,宜昌人仍主要穿中式服装。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得更加多元化,发式也变得多样化,如爆炸式、嬉皮士风格,甚至剃光头。
饮食民俗:
宜昌位于长江两岸,饮食具有南方特色。主食是大米,辅以麦面、玉米、红薯、土豆等杂粮。宜昌菜肴味道偏辣,同时有酸、甜、苦、辛等味道,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日常餐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城区家庭习惯在外吃早餐,早点种类繁多,如馒头、包子、油条等。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等,饮茶、饮酒是当地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昌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等,新推出如峡州碧峰等新品牌名茶。近年,宜昌人开始接受咖啡,茶吧、咖啡吧等新兴饮品店出现。
宜昌产名酒,如“三游春”、“西陵大曲”等。饮酒讲究座席,尊重长辈和客人。
居住民俗:
宜昌民居分为平原和山区两类,风格各异。平原民居密集但环境优美,山区民居依山而建,坚固通风。解放前,居住多为平房,如茅草房、夯土房、板壁房等。解放后,居民住宅逐步改善,干部职工有配给的住房,乡村农民修建了更好的房屋。90年代以来,民居样式和结构更加多样化,追求舒适、方便、美观、雅致。
交通民俗:
宜昌自古依赖长江水路和陆地通道对外联系。过去,人们乘坐不同类型的木船,如“豌豆角船”、“神驳子”等。陆路主要是石板路面,市民主要依靠黄包车,山区居民则走羊肠小道,依赖骡马队运输。1928年,宜昌修建了汉宜公路。解放后,交通逐步发展,修建了铁路、高速公路,实现了城乡道路的硬化,如今宜昌已拥有立体交通网络,人们可以选择多种交通方式出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