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山道变“平川”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09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东北方向,有一个与灵川、灌阳、恭城三县交界的偏僻山村,她就是我的家乡——“一脚踏三县”的大境瑶族乡黄泥江村。实话实说,二十多年前,家乡偏僻闭塞是许多人不曾想到的。从家里赶圩到乡镇里,要翻过一座海拔约千米高名叫笑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东北方向,有一个与灵川、灌阳、恭城三县交界的偏僻山村,她就是我的家乡——“一脚踏三县”的大境瑶族乡黄泥江村。实话实说,二十多年前,家乡偏僻闭塞是许多人不曾想到的。从家里赶圩到乡镇里,要翻过一座海拔约千米高名叫笑天狮的大山,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需步行30多公里远的路程,一般人都要步行仅仅6个多小时,如果没有走过的,说不定一天还走不完哩。家乡那段路可谓羊肠小道,坑坑洼洼,不能骑自行车,更谈不上坐班车。由于交通不方便,隔乡镇又远,乡亲们买稻种、买农家肥和一些商品百货物资等零零碎碎的东西,也只有从乡镇里用肩挑到乡下。

        还记得那时,我们趁着圩日,天蒙蒙发亮,便起床,点的点起火把,打的打着手电筒,挑着一担百十来斤重的香菇、竹笋等土特产,始终不倦而艰难地爬了一坳又一坳,翻过一山又一山,一路不歇气地往乡镇赶圩去。卖了土特产,换来了生活必需品,在当天又匆匆忙忙赶回家,走夜路是常有的事。就这样,乡亲们起早贪黑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啊。可以说,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当个挑夫。唯一能向人炫耀的,也只剩那一根被肩膀磨得锃亮的扁担了。

        交通不便,也给兄弟姐妹上学求知带来了困难。村里的学校年久失修,要个钢材、水泥什么的,也只有从30多公里外的乡镇去挑回来,更谈不上保证教学质量了,于是上初中就要到30多公里外的乡镇就读。那一条崎岖曲折的山路,不知留下了多少个兄弟姐妹求学的艰难步履,也留下了他们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一个个追求的足迹。

        曾经记得有一年冬天,柳州市的表叔和表婶来我家做客,先前表婶对表叔大谈“路漫漫其修远兮”并不在意,说什么要锻炼,达到了减肥目的。可行至半路,就腿脚酸胀、四肢无力,走不动了,看着夜幕徐徐笼罩下来和空旷山野一阵揪人的鸟叫声,她又怕又急,竟哭了。多亏爸和妈赶到,接过他们的行李,才幸免其苦。回到城里,表婶逢人就说:“那个山旯旮,今后不通车我是没有勇气去了”。无独有偶,村里还有一个“猪八戒背媳妇”的故事:邻村一个在部队服役几年的军人,带着对象回乡探亲,坑坑洼洼的山路,把他对象折磨得实在走不动了,没办法!他只好俯下身子背起她慢慢地往家里走。一家人瞧他那副模样,哭笑不得,姑娘却感到得流了眼泪。然而,多少个从家乡走进城里谋生的年轻英俊的小伙子,高兴地携带女友踏上乡间小路时,却又留下了好多无奈的思绪----只缘这山道弯弯,使许多该圆的玫瑰梦不曾圆过……

        望着饱尝了交通不便而给村民生活带来的诸多艰难困苦,县、乡两级领导决心改变面貌,98年,趁洞(灌阳县洞井乡)大(灵川县大境乡)公路修通的契机,县委、县政府提出“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乡党委、政府组织各村群众打起了修筑道路的攻坚战。那几年,我每次休假回家,总是看到当地政府领导与群众一道开山炸石、挑沙填土……始终奋战在修路第一线。经过4年奋战,村村终于通了公路。

        前几年,灵川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大决战的号召,没有资金,乡里领导和村干部想方设法解决;没有炸药,他们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没有挖掘机,他们四处打听……村民们被这些父母官感动了,大家使出了百倍的劲,起早贪黑,挥锹舞锄,没有一人有怨言,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盼望已久的自然村“村村通公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如今,公路通到村,车子进了村,大小车辆有序地来回奔驰穿梭,村公所那一片也像一个小集市似的,每逢圩日,村民赶圩都是以车代步,免了足下之苦,少了肩上之累。由于与外界接触有了便利条件,村民们思想观念变了,信息灵通了,他们把那些可以开发的资源和土特产送进城里,许多人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是啊,从海拔1000米到一马平川的巨变,怎能不让我感到兴奋呢?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09/2/472964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