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正梅的人物文章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08
文/柳正梅书法於我并不是初始之梦,三十岁前的我一直是想做画家的。1991年我由老家淮安调至南京工作。负责单位的宣传工作,由於那时还没有电脑设备,宣传工作全部是由手绘、手写来完成。1994年的一天,遇到一位朋友,他就好像上苍派来帮助我的,他对我说:你的毛笔字好像不太

文/柳正梅

书法於我并不是初始之梦,三十岁前的我一直是想做画家的。

1991年我由老家淮安调至南京工作。负责单位的宣传工作,由於那时还没有电脑设备,宣传工作全部是由手绘、手写来完成。1994年的一天,遇到一位朋友,他就好像上苍派来帮助我的,他对我说:你的毛笔字好像不太得法,我帮你介绍一位好老师。於是,我诚惶诚恐地随朋友来到了将给我人生带来另一番天地的黄惇老师家里。先生平易近人,一副智者的气象。我暗下决心,难得有此机会,定要努力学习,也不可辜负朋友的一番好意。二十多年了,我对这位朋友一直是心存感激!由此,我把这一天定为我学习书法的起始日——1994年3月30日!

从此我开始了没日没夜的书法艺术的学习,毛边纸一堆堆地划去。《兰亭序》、《圣教序》、智永《千字文》⋯⋯魏晋一脉,来来回回往复无数。因着黄老师的教导,1997年我平生第一次投稿,“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我写了一张四尺三开的小行书横幅,居然入展了。入展像兴奋剂,我又更加地投入,朝老师家跑得也更勤了。那几年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我无一漏缺。

1999年我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班,从此开始系统地研习书法史、书法理论等专业知识,了解传统经典书法的传承及流变,得知何为书法的境界之高、格调之雅。

在大量地临习古代碑帖后,我选择了元代赵孟頫书法作为我的主要学习对象。赵孟頫的书法以二王为本,书风平和,笔法蕴藉沉稳,其书形聚而神逸,有东晋人风流倜傥之气。同时对苏东坡、米芾、董其昌这一系列有着文人气息的手札,也广泛涉猎,以期能相融。

过程是艰辛的,但它如巨大的魔法,吸引每位跋涉者的心灵,想窥见真正的堂奥是每个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伊始,由於笔法的单一、直白,我的创作在相当长时间显得空乏、无趣。有一次,我几乎无信心地问黄老师,是否有人一辈子也练不好字?迷茫中,我把着各种法帖,研究用笔的中锋、侧锋,字形的偃仰、欹侧、大小等等。古人的一句“捻笔”曾经让我废寝忘食,不得其法,僵硬的手腕无以自如,怎可“捻”之。有时一天下来临习半屋子的废纸,让放学回来的女儿咋舌:“天哪!”怀疑我掉纸堆里都找不到了。

近几年我在行草书大字的学习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遍临了米芾、王铎、张旭、怀素等法帖,但一段时期,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有次黄老师指出了我这方面的不成熟想法,总想着如何表达得更大气磅礴,作品的气息不通,非常别扭,大字的用笔发力与小行书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无论写多大的字,关键还是要有好的气韵,胡乱的张狂、一味的放大显得是多么的无趣和苍白。我仍在临习、感悟、创作,循环往复,期盼在集大成后,我的书法於温文尔雅中有洒脱与豪迈。

毛笔与我朝夕相伴了二十多年,书写成了我生活的常态,过往的日子里,我除了柴米油盐、日常杂事,就是与笔墨为伴、与书本为伴。这是何等的幸福生活呀!这一笔一画、一提一按、一碑一帖有着无限的魅力,在变化无穷中,书法让我痴迷。高深莫测的书法是我本不知道的,我是在不知不觉中懵懵懂懂地从一个小洞口进入到这无限美妙的桃花源。学习中,常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底蕴的不足,伟大而神秘的中华瑰宝,令我心生敬畏,在无知无畏中我与书法之缘也渐行渐近了。

书法成为我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些年来,我早已不再参加任何比赛形式的投稿,在平静安闲的学习中,我放下那些不应有的精神负累和包袱,以纯粹的、虔诚的心态去满足自己。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我努力追求古典浪漫主义的书风,能达到什么样的的高度,有什么样的建树,其实那都不是我所考虑的,我只管去喜爱它、享受它,那舞动的毛笔,将一直伴随我快乐下去。 文/ 柳正梅

喜欢画画,我想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天性,那随性的线条,斑斓的色彩,是人心性的表达。

我的童年、少年,最快乐的事就是写写画画。初二时学校老师家访,告知父母说:这孩子心思在画画上,哪有女孩靠画画吃饭的,影响学习。於是,家中封锁了买笔买纸的零花钱,分配多多的家务。可父母看我画的“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一幅幅漂亮的仕女图,像年画似的挂在家里,还受到左邻右舍交口夸赞,也就欣然默许了我的任性。随着渐渐长大,大概十四、五岁时,我的课余闲暇大多在淮安师范学校江鸣岐老师那里或淮安文化馆开始系统接受素描、速写、色彩等方面的绘画学习。我与一帮小伙伴们被领入这神圣的艺术殿堂,像着了魔一样去农村、车站、菜场写生,淮安的镇淮楼、文通塔、河下石坂街都曾在我的画板上定格。这是我少年时非常懵懂又美好的画画生活。

1980年我高中毕业,顺利地考进了淮安商业技术学校的首届商业美术班,尽管这所学校算不上高等学府,可我们当时那学习的劲头和对未来的向往,一点也不输给任何一所专业院校里的学生。那里有一流的老师,如江鸣岐、张瑞林、吴夕兴、翟帮跃等老师均是名牌艺术学院毕业的,江老师、张老师是国立艺专徐悲鸿、傅抱石的学生,翟老师是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他们因“文革”等种种原因,被留在了淮安这座古城,让我们受益匪浅。班主任李晓东老师对我们更是严格要求,带领我们去黄山写生,去上海观看展览。在那段青涩的岁月里,让我们知道了外面的美好世界,也知道了艺术道路的艰辛和远大。打那时起,我有了一个做大画家的梦想。

1985年,也就是商校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参加了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招生考试,素描成绩95分位列榜首,看到自己如此这般“优秀”,我亦飘飘然起来。便冀盼着能冲击更高学府,於是放弃了余下的文化考试。而翌年,我的人生又出了另一番景象:恋爱、结婚成家。自此,进入艺术院校的梦想被长久地搁置了。

1991年我调至南京,继续干着平面设计工作,设计的获奖作品还曾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也曾被南京市评为优秀奖,似乎也有了些小小的成就。然而社会的发展在不以人的意志前进着,随着新技术浪潮的到来,传统的手工设计逐渐被电脑所取代,擅於手工作业的我,面对现代化的电脑技术,几乎无以适从。

这一时期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日临池、读书,在遍临了从魏晋二王到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王铎等书法经典法帖后,对传统的中国画也渐渐地有了了解,知道了赵孟頫不仅有流传千古的书法《赤壁赋》,更有精美绝伦的《鹊华秋色图》等山水画作,董其昌的书法俊秀、疏朗,而山水画更是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於是在我倾情投入书法的八年后,2001年我又一次跨进南京艺术学院的大门,在中国画高研班跟随张友宪老师学习传统的中国画。张老师教我们山水、花鸟、人物,让我们在全面了解的同时,找寻自己喜欢的路径和方向,自此,我对山水画那田园般的温润明净愈发痴迷并不断追摹,终日沉醉其中,反复临习揣度宋、元、沈周、四王等历代先贤大家的作品,去体悟那份灵境,这种亦书亦画交融互渗的学习,让我始终充满着无穷的新鲜感。有着浓郁文人笔墨情怀的画作,是我美好心境的寄托,是我“游心之所在”。

画作中,我也很喜爱写生花卉。大概在2005年我见到恽南田没骨写生花卉作品,其风格清新细丽、淡雅秀逸。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与我过去作为基本功训练的水粉、水彩写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於是我研究了他的用纸、用墨、用笔,以中国画的元素去表达它。因有着较好的绘画能力,这对我来说不是件太难的事。於是我常跑公园、去郊外寻得花花草草画画,还被人戏谑为“采花大盗”。

画画是一件无比纯粹又非常愉悦的艺事,它是我独处时的游戏,甚至於有时都不愿与人分享。有友人不解地问我为何如此?我说:想留一块最纯净的境界是属於我自己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和外在的影响,无关乎名利、金钱。它是我心中永恒的追求。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08/2/449893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