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赤芍,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是著名野生地道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广泛且需求较为刚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简介赤芍是著名野生道地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广泛且需求较为刚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赤芍被药商广为熟知,随着近两年上升行情的加速,市场货源的进一步紧缺,关注力也在不断加强。目前,赤芍的市场年需要量大约2500吨以上。
赤芍的采收期多集中在七、八月份,目前市场供应完全依靠野生品,赤芍可以人工种植,种子繁殖5-7年收获,芽头繁殖4-6年收获。但由于生长期长,价格低,尚未发现可以提供商品的大面积种植。赤芍生长周期长,一旦被采挖很难恢复,目前产地的资源量已经严重下降,市场供应已经不能保证,加上生产能力的下降和劳动成本的上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供应量仍将继续下降。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渐增大,也对赤芍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赤芍的功效和作用
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1.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生赤芍以清热凉血力胜。多用于温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2.炒赤芍:炒后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伤中,可用于瘀滞疼痛。
3.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胜,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
赤芍的药用价值
去瘀,止痛,凉血,消肿。
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赤芍的副作用
毒副作用: 赤芍水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81.39g/kg、2.90.19g/kg、4.60.4g/kg.芍药甙小白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53g/kg, 可认为无毒;但与FM100合用则毒性增加, 半数致死量降为474mg/kg.
临床应用本品, 曾有服用赤芍甘草汤导致乳汁全无和服用赤芍导致过敏反应的报道.
赤芍的使用禁忌
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1、《本草经集注》: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2、《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3、《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