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皮调《十八大姐斗王皮》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05
王皮调中的经典剧目《十八大姐斗王皮》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传说有个叫王兴春的皮匠,因其职业被称为“王皮”,他娶了18位妻子。在一次元宵灯节,她们一同出行观灯,因不满婚姻状况,争吵不断,最终引发了18位妻子联手对抗王皮的闹剧。这个戏剧化的场景被孙光祀,一位来自平阴

王皮调中的经典剧目《十八大姐斗王皮》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传说有个叫王兴春的皮匠,因其职业被称为“王皮”,他娶了18位妻子。在一次元宵灯节,她们一同出行观灯,因不满婚姻状况,争吵不断,最终引发了18位妻子联手对抗王皮的闹剧。这个戏剧化的场景被孙光祀,一位来自平阴县孙官庄的退职兵部侍郎改编成了秧歌剧。剧目以欢乐的开场“跑灯”开始,这是一段色彩丰富、语言生动的主体部分,它展现了演员众多、场面繁复的民间舞蹈特色。

“跑灯”环节中,有8种伞灯,如玫瑰灯、荷花灯等,还有“顽童”角色的加入,使得整个表演生动活泼。女性“花灯”演员动作轻盈,充满情感,男性伞灯演员则动作洒脱,充满力量。小“顽童”以丑角形象出现,动作跳跃,诙谐逗趣。节目中有“八卦迷魂阵”等众多精彩场景,灯具设计巧妙,烛火摇曳,小“顽童”穿梭其中,增添了无数亮点。跑灯结束后,便是正戏的表演,音乐曲牌如“耍孩儿”、“山坡羊”等,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

这些表演技巧和舞蹈动作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源自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整个《十八大姐斗王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是一段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扩展资料

在平阴县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王皮调”,起源于清初平阴郭柳沟村的民间秧歌剧,曾流传于平阴、济南、肥城、茌平、铜城等地,在齐鲁民间艺苑中颇有影响。 “王皮调”原是流传于山东平阴县郭柳沟村的一些民间小戏,相传已有380年之久。1948年前该村曾组织过半专业性的农村戏班“王皮社”。社内拥有土地30余亩,农忙务农,农闲演戏。每当春节闹元宵时,除在本村表演,还到邻村巡回演出。当时长期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郭柳沟真热闹,大人孩子王皮调”。足见“王皮调”是当地农民喜闻乐见、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文艺节目。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05/2/348093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