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技能型社会
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方法是:让职业教育贯通人的全生命周期发展、让职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让职业教育得到寻常百姓家的认可。
1、让职业教育贯通人的全生命周期发展
技能型社会下,职业教育更应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呈现出终身性、发展性等特点,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贯通与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
对此,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中开展职业启蒙、认知、体验等教育,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组织各类转岗、再就业、失业人员以及特殊人群等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2、让职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
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力量捆成一团,才能更好地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实现为家庭找出路、为企业增竞争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揽人才。
3、让职业教育得到寻常百姓家的认可
技能型社会中要进一步从价值、制度、环境三个层面增加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对此,新《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技能型社会建设制度滞后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的核心必然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协作关系,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开展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处理好一系列协作关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态势。
由此观之,技能形成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因为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技能也明显具有较强通适性。
在具有计划属性的经济体内,技能劳动力大多是经内部培训产生,因为就业竞争水平比较有限,技能往往表现出更强的专用性。
这一点从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变迁就可见一斑。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之前的“单位制”下的“半工半读教育”模式转向了市场化的“先招生后招工”模式,职业教育逐渐陷入了与实践脱离的困境,而技能形成的制度体系却没有跟得上这种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