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物理化学小故事
我人生中第一篇发表在研究期刊上的文章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荧光染料相关,这份经历让我对ESIPT体系有着深厚的情感。尽管ESIPT材料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荧光效率偏低,但这一机理却在光物理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ESIPT,即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最初由贝尔实验室的L. E. Brus于1978年提出。尽管这一现象的发现早于Brus的文章发表,A. Weller在1955年就已注意到水杨酸的荧光谱异常,出现了双发射现象。Weller通过一系列水杨酸衍生物的实验,发现将酚羟基甲基化后,原先在440 nm处的发射峰消失,表明新出现的发射峰与酚羟基上的质子有关。
水杨酸体系的双发射现象引起Brus的注意,他意识到这一现象与TICT(电荷转移激发态)理论类似,即存在两个容易达到的激发态平衡结构,从而产生两个发射峰。这一发现揭示了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示了ESIPT体系的独特性质。
西班牙课题组在1975年通过计算化学方法模拟了水杨酸的第一单重激发态的势能面,发现该体系存在两个平衡构象:一个质子位于酚羟基上,另一个则转移到羰基上。此外,Catalan得出结论,这种互变异构仅在激发态发生,而在基态,由于右端酮式结构在基态能量不稳定,酮式会迅速转变成醇式。
整体过程包括:醇式分子被激发到激发态,由于分子内电荷转移,酚羟基的氧缺陷导致质子酸性增强,而羧基羰基的氧富电子性增强,使得原本质子在酚羟基上的构型能量更高,发生质子转移至激发态酮式结构,能量更低。退激发后,质子在羧基羰基上的构型能量升高,自发恢复至醇式结构。
ESIPT过程在生物体内普遍,如视黄醛和组氨酸残基的质子转移、绿色荧光蛋白发光的机制。通过化学合成ESIPT单元,可以复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光学性能,甚至通过化学修饰得到荧光效率更高、频宽更窄的荧光材料。最常见的ESIPT体系是内六元环互变异构体系,尽管许多人认为只有六元环能发生ESIPT,但这并非事实。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单元就是七元环ESIPT体系的实例。
ESIPT染料在化学传感器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保护-去保护”策略,设计针对特定化合物的荧光传感器。ESIPT染料的双发射性质使得它们在固体发光材料开发中具有潜力,可以通过化学结构设计调节双发射波长和强度,实现单分子白光。然而,大多数ESIPT材料的荧光效率较低,限制了其在实用化OLED等领域的应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