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队车相遇,如何说服出租车司机往后退
在双车道的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
双车道变成了单行线,两队车在这条单行线上相向而行。
谁也不肯相让。
对头的是一辆私家车和一辆出租车。
此时,你如何说服这辆出租车往后退,主动让道?
我们一般说:
您行行好,让让道吧!
你能不能让一下啊?给个面子。
师傅,您能不能让一下道啊?我急着接孩子呢!
其实这样说司机是很难往后退,主动让道的。
我为什么行行好?你接孩子跟我有关系吗?
这个故事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被沃顿商学院教授遇到。讲课时经常被他拿来当例子使用。
这个教授一句话,就说服出租车司机往后退了。
他是这么说的:两个司机中,只有您是专业司机。
可是为什么这句话就立马让出租车司机往后退了呢?
教授利用了什么让司机往后退呢?
站在用户视角,从别人的脑子里找到答案。
我们想一下。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两件事情最重要:一个是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另一个是开车所需的专业技术。
所以在机场或者火车站的顾客如果去很近地方,一般都会被司机拒载,因为时间效率低,客单价不高,不划算。
司机师傅由于对城市路线比较了解,很多时候不开导航或是不按照导航走,爱抄近道。
司机在开车时经常发牢骚,爱说“一看这个司机就是新手”,“有这么开车的吗?”,“是不是脑子有病”之类的话。
因为在他眼里别的司机都没有他专业。
教授在说服司机时,他抓住了司机心理的潜在需求:技术专业。
当教授满足他的需求后,他很痛快地倒车,主动让道了。
我觉得教授也可以抓住司机的另一个需求:时间效率。 比如:两辆车同样在等待对方后退,但你的时间比他贵。 我想司机师傅可能也会往后退的。
为什么常规的劝说方式不行呢?
因为常规的“行行好,让一下吧!”是从自我视角出发,只是满足自我需求而已。跟对方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请求很难被满足。
人类经过几万年的进化,自我视角才是世界的“真相”,是最符合人类本能的。
而用户视角恰恰相反,它是反人性,反直觉的。在日常训练中是很难做到的。
很多营销人员由于不懂用户视角,以自己的产品性能为中心。不站在用户的立场去考虑产品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而常常写出自嗨的文案。
商场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产品很好的,很棒,买一个吧!”结果往往失败。而营销人员很委屈,我们的产品确实很好,无论是价格还是性能都比同行竞品有优势,为什么就是卖不出去呢?他总结了一句:顾客真傻。
成功的营销都是站在用户视角,帮助用户找寻潜在需求。通过自己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站在自我视角自嗨。
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之前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你的工作就是帮用户发现这种不合理,然后告诉他,让他觉得这是他自己提出的需求。你产品的功能恰好能满足他的需求。
比如听过一个帮人订酒店的案例。
订房宝是一个专门低价定高端酒店的产品。
他的文案不是上来就说我们帮你订酒店,低价、帮你省钱之类的话。
而是指出你订酒店不合理的地方。
因为我们很晚去订酒店,到第二天12点就要退房。其实没有住一天,是不是很不划算?
这就是它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它抓住这个不合理进行写产品文案,写出你觉得确实是这样,以后要改善一下。
文案是这样写的:
其实不是产品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是通过观察指出哪里不对了,此时用户想改正的想法就会被激励。才会增加使用产品的动机。
以前听过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案例,虽然不真实,但是推销的思维却使用了用户视角。
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自我视角思考:和尚没有头发,怎么会用得着梳子?
那人个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他是这样讲的,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
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推销员站在用户视角,指出香客到寺院的“不合理”之处,而自己的产品恰能满足这个需求。
用户视角本来是针对产品推销的,而我认为这个用户视角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以前发简历都是简历.pdf而不是张武浩.pdf。
而在hr眼里都是简历,名字对他说很重要。
再比如,李叫兽以前举过这个例子,在他学校见到这个牌子,觉得怪怪的。
怪在哪呢?
这个牌子放在武汉大学里面,是为了让邮寄物品的人看出这是哪家快递。把武大分部印这么大,申通快递这么小,不就很怪了。
很明显这是申通快递人员为了区分区域而贴的。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申通快递就是申通快递。
区域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所以把区域印的大一些以便区分。而对于用户来说,是哪家快递很重要。这是典型的工作人员开启了自我视角的结果。
由于用户视角在生活中的训练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比较反直觉,反人性。可是一旦掌握对我们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