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内容摘要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
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2、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
3、合理利用教材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
4、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观察方法、外来工具等辅助探究
学习体会
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当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时,将要学习许多科学概念。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很显然,概念的形成是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是中高年级科学启蒙教育必需深入研究的课题。这里就如何在动手活动中准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作简单的分析、探讨,以阐述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1、我们如何教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在我们的教学中,概念是抽象出来的吗?是由谁抽象出来的?是在什么基础上,怎样抽象出来的?
帮助学生习得概念最基本的一点是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化,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对概念的各个属性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地图,能分辨出正例和反例。学生如果只是知道了概念的名称和定义(字面上的),那他头脑中关于概念的印象便会很模糊、不准确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印象。能准确地陈述读过或听过的定义而不能概念化,这表明学生并没有学好概念而只是在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经形成概念化,那他就能够分辨新的反例,清晰地将正例与反例区别开来,并创造出新的范例。无论什么样的情形,他都能通过指出这个范例具有或不具有概念的某个属性来分辨。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概念的属性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地图。
2、什么叫做日常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中掌握的。学生的日常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初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有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或者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例如在没有经过教学前,许多学生认为茎就是植物的枝干或枝条,于是认为“爬山虎的脚”是茎,“茅草根”不是茎。问题在于他们建立茎的概念的内涵中没有包括“有节”这一本质特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渐提高到科学概念。
3、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结果,概念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概念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一).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重视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心向训练。(二).探究——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激发、深化学生思维,才能理解概念。学生把猫、牛、猴、狗子的外形、繁殖、喂养后代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说出这4种动物共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体表有毛、胎生、哺乳是这几种动物特有的属性。这是进一步的归纳。至此,可以说学生已把握了这几种动物共有属性。(三).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形成概念。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注意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