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读二本院校的同学,后来都怎么样了
昨天晚上,高中同学微信群打破了久违的安静,不知道是不是受高考的影响,大家热火朝天的聊起了当年的高考,聊起了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距离2010年高考,一晃七年过去了,不禁感叹时间流逝。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高中所在的班级,绝大多数人都是没家庭背景的农村孩子。像我们这样没有靠山的学生,高考就是我们的独木桥。
一贯优秀的李明高考失利了,我很清楚的记得,那天我们在查到成绩之后,都来到了学校,互相聊聊填报志愿的事情。李明还是班长的模样,说话声音非常响亮,很大方的说出了自己的成绩。他脸上没有一丢丢的不开心,也没有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而是微笑着很淡定的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
其实,我非常理解李明为什么可以如此淡定?因为我也是当年高考失利的那一个。在江苏的高考中,我的文化总成绩排在省里八百多名,这个排名我是完全可以就读于省内的名校,比如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但是不幸的是,我的一个选择科目等级考了C,江苏省高校的录取指标是B,而我平时模拟考试都是A啊!
江苏的高考模式比较特别,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懂。总之,我因为一个选择科目C的原因,不能填报江苏省内的院校。最后,我就读了重庆的二本院校。
很多人跟我说,考那么高分数真是浪费了,最后还是没能选个一本好学校。还有同学问我怎么不复读啊,复读一年,第二年肯定考上名牌一本大学的。
我为什么没有复读?为什么没有痛哭流涕,为什么可以如此淡定的选择去两千公里之外的重庆读书?
因为高中三年,我分秒必争,我已经努力付出了,就算是这样的结果,我也无怨无悔。
七年过去了,虽然我读的是二本院校,但并不是读二本院校同学里面混的最差的。
让人最惊讶的,高考失利就读二本院校的李明,竟然是班级里面工作最好的、收入最高的。而当年超常发挥的乔欣并没有因为上了二本好学校而工作的多好。
这样的结果,似乎也不令人那么惊讶,稍微想一想就可以很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看来,同样是读二本学校,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而这个差距并不来源学校,而是个人。
今年的高考已经落幕了,考生们是不是都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着急的等待着成绩。
与此同时,已经在大学读书的大学生,你还像高中时代那样热爱学习吗?你实现了进入大学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了吗?
很多大学过着过着就忘记了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读大学,忘了自己当初的目标,开始迷茫……
其实,高考的成绩只能决定我们去哪所学校,但是在那所学校里面到底是打游戏还是学习这就取决于自己了。
每一所学校里都有好生和差生之分,同样成绩考入一所高校的,四年后却层次不穷。因为高考让成绩差不多的人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大学的四年,你将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个要完全靠你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