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怎么拉出弧圈球,高吊弧圈球和下旋球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01
最好做一些挥拍的徒手练习: 一般来说,可以先不上台,自己在家里按照弧圈球的发力动作练习,注意放松和连贯性,这种练习叫做徒手挥拍,对形成拉球动作的定型非常有帮助。如果不能确定动作的正确性,可以对着镜子练习挥拍。至于练习的数量,每天可以保持在800次以上。 要学会

最好做一些挥拍的徒手练习:

一般来说,可以先不上台,自己在家里按照弧圈球的发力动作练习,注意放松和连贯性,这种练习叫做徒手挥拍,对形成拉球动作的定型非常有帮助。如果不能确定动作的正确性,可以对着镜子练习挥拍。至于练习的数量,每天可以保持在800次以上。 要学会摩擦的方式发力:

弧圈球之所以能够制造强烈的上旋,主要原因就是拉球的时候是摩擦的发力动作,能够制造旋转。这和快攻是不同的,快攻是击打的方式发力,球速快,但是旋转很弱或没有,因为力量通过乒乓球的球心,没有对球表面的摩擦。当然,不是单纯的摩擦就能够制造足够的旋转,摩擦的力量和速度都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所以,拉弧圈球发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拉弧圈球用腰发力是关键:

在拉弧圈球时,发力流畅是最重要的问题,否则没有力量的弧圈的攻击力反而不如快攻来的强。用腰发力是拉弧圈球的关键,可用如下方法练习腰部的发力控制:准备接球时候往后引拍,幅度不要太大,手腕和手臂成直线,手指顶住球拍,不要弯,然后用腰带动手臂,往前挥摩擦球,摩擦球时手腕不要动,连续练习直到腰部用力自己感到协调为止,然后再用手臂逐渐加力,加力的时候也要注意还原要快。 练习过程中不要太在意腿部的动作,但是要想着有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转移,比如发力时从右脚转到左脚(右手持拍)。 前冲弧圈、侧旋弧圈、高吊弧圈的动作要领 前冲弧圈:接触球的中或者是中上部,在球上升前期、后期击球,整个动作迎前为主,打跟摩擦的比例是6/4体现冲快的特点,带有鞭打的感觉。

侧旋弧圈:手腕稍微往下掉些,接触球的右侧面(右手握拍)在球的下降前期、后期摩擦球。向前上方发力。

高吊弧圈:接触球的中或者中下部在球的下降期摩擦球,真个动作以向上为主。摩擦跟打的比例是:8/2 业余球友如何拉弧圈球

  一、板形的控制

  良好的握板方法是拉好弧圈球的基础,直拍不能吊拍,手腕与前臂成一直线,拍形略向前倾。拍后三指略弯曲,中指、无名指顶住球拍,以中指为主。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为自己的握拍所困扰,尝试各种握拍法,其间走了一段弯路,但对弧圈球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深刻,如今我认为不论如何握拍,最重要的是拉球时拍形要控制好,根据来球旋转不同利用手腕进行微调。   二、基本要领

  拉球时手臂与身体不能夹得太紧或者离得太远,以能容下一拳为宜。大臂放松,拍头要挺得住,不能吊。重要的是转腰,转腰一词说来容易做到很难,难的是要把力量从腰上传递到大臂再到小臂再到球拍,最后利用收臂的力量把球拉出,注意球拍要往前送,即张晓蓬教授所谓吃球。收前臂时要快,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忌讳拉球时做慢动作,否则即使动作做对,拉出去的球也不会太转,威胁不大。   三、几个误区

  1.只转屁股不转腰。要分清转腰与转屁股是两回事,拉球时千万要用腰带动大臂,而不是只动大臂而不用腰。有些球友拉球时初看动作不错,有模有样,但高手一看就知他只能是用死力,而腰部力量用不上,所谓拉球不协调即是此说。   2.步法不到位。我以前拉球时,每一局比赛(平时)中有时能拉出几个漂亮球,但有时却感觉拉不到球,现在回想起来是自己的步法不到位所致。至于步法的种类我想大多数球友已然知道,但要能在比赛中用出来却需要平时的苦练,比如扑正手用的交叉步即需要多次的练习,乃至成了习惯即可,练步法最好是徒手练习。

  3.拉球时身体后仰。此乃大忌,拉球时身体必须前倾,重心在脚尖上,而且重心不能上下起伏太大。 下旋球:一、判断来球

判断来球是打乒乓球首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确定移动步法和击球技术的根据。

判断来球主要包括判断来球的路线、旋转和落点。

(一)判断来球路线的主要方法

1.从对方击球时的拍面方向来判断来球路线。一般说来,对方球拍触球时, 拍面所朝的方向,即为对方的击球路线。例如,对方在正手一侧击球,球拍触球 时,拍面正对自己的右角,为斜线球;拍面正对自己的左角,为直线球。 2.从来球通过网顶的位置来判断来球路线。例如,对方在正手一侧山击球, 球从*网的左边飞来,多为直线球;球从网顶的中部飞来,多为斜线球。

3.根据自己打出球的旋转性能,预先判断来球路线。例如,自己发反手强烈 右侧上、下旋球,对方回球易飞向自已的右方;自己发正手强烈左侧上,下旋球, 对方回球易飞向自己的左方。

4.根据自己打出球的落点,预先判断来球路线,例如:反手重压对方反手斜 线大角度球,对方很难回击直线球,一般回球路线多在自己左半台或*中间位置。

(二)判断来球旋转性质和旋转强度的主要方法

1.根据对方击球时实际的挥拍发力方向和摩擦球的部位来判断来球的旋转性 质.如对方由上向下发力挥拍击球,多为下旋球;由下向上发力挥拍击球,多为上 旋球;由左(右)上(下)向右(左)下(上)发力挥拍击球,多为右(左)侧下 (上)旋球。

2.根据对方击球时球拍“吃”球的“厚薄”和摩擦球的多寡来判断来球的转 与不转。如球拍触球时“吃”球“薄”、摩擦多,则来球转;如“吃”球“厚”、 摩擦少,则来球不转(相对而言)。

3.根据对方击球时发力的大小来判断来球的旋转强度,对方挥拍擦击球的动 作幅度大,挥拍速度快,则来球旋转强,反之则弱。

4.从来球的飞行和球着台后的反弹情况来判断来球的旋转性质。

(1)快攻球与加转弧圈球相比,快攻球在空中飞行时和着台反弹后的速度变 化不大,而加转弧圈球在空中飞行时的速度较慢,着台反弹后的速度加快。

(2)加转弧圈球与前冲弧圈球相比,前冲弧圈球的飞行弧线较低,速度较 快。

(3)加转下旋球与不转球相比,加转下旋球在空中飞行时的速度较快,着台 反弹后下沉,前进速度较慢;不转球在空中飞行时的速度较馒,着台反弹后往前 冲。

(4)左、右侧旋球,空中飞行时其弧线沿挥拍方向产生顺向偏拐。

(三)判断来球落点的主要方法

1.根据对方挥拍击球时动作幅度的大小和力量的轻重来判断来球落点的长 短。例如,快推、加力推、减力挡等。这些技术动作差别较明显,易判断。

2.从来球飞行弧线最高点的位置来判断来球的落点.来球飞行弧线的最高点 在对方球台上空或*近网前,相对来说,来球落点一般较短,反之则较长。

3.接发球时,从对方第一落点的位置来判断来球落点的长短。对方发球的第 一落点离端线近,来球多为长球,反之则多为短球。 判断来球的路线、旋转和落点的方法虽有多种,但主要的是从对方球拍触球时 的瞬间动作来作判断,在这一基础上再辅以其他的判断方法,对来球的性质也就能 判断得更为准确了。

二、击球时间

击球时间,指的是对方来球在本方台面弹起后,球从着台点经上升至下降的这 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可分成上升、高点和下降三个时期。而上升和下降则又 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击球时间要依各种类型打法、体型高矮、来球性能而有所 不同。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好和固定击球时间,有助于提高击球的命中率。现就快 攻、弧圈和削球等类型分别谈谈不同的击球时间。 快攻类:正手攻球,在近台对攻时是击球的上升期;在中远台对攻时是击球的 下降期。拉球(对削球〕是在下降期的前段。突击(包括搓中突击)是在高点期。 扣杀机会球,对上旋机会球扣杀在上升期;对下旋机会球,尤其是近网球或中台的 来球扣杀在下降期;对半高球扣杀在高点期。这是一般的情况,当然也有因特殊情 况而变化的。 推档,根据不同的风格和体型,大致有以速度变化为主,站位近,出手快的推 上升期;以速度力量为主,出手力量大的推高点期。 反手攻球,按照不同的风格,大致有攻高点与上升期之间和下降期两种。 弧圈类:正手拉加转弧圈球,一股是在下降期的前段接近后段;前冲弧圈球, 一般是在高点期或上升期的后段(有时也有在下降期〕。反手拉弧圈球,一般是在 下降期。 削球类:不论是以逼角为主还是以转与不转为主,一般都是在下降期去削球。 不过逼角多在下降期的前段,转与不转多在下降期的后段。 前面所谈的击球时间,应该是基本固定的。但有些优秀运动员用时快时慢的节 奏扰乱对方也是常有的。 对付这种快、慢不同的来球,一般地说,人快我快,人慢我慢,例如,快攻对 快攻、削球对快拉和突击时,由于对方回球的节奏加快,出手回击就要相对快一 些;快攻对加转弧圈球或削球和削球对加转弧圈球时,由于对方回球节奏减慢,出 手回击就要相对慢一些。以上说的是出手时间要随对方回球节奏的快慢来决定,但 在我方击球时间上还是要求固定的。例如,对方拉加转弧圈球,不管对方拉下降期 前段还是后段,回球的节奏快与慢,我方回击都要选在球的上升期。又如,快拉对 付逼角和转与不转的削球,前者回球快,后者回球慢,而我方拉球均要求在下降期 的前段;突击则均是击球的高点期。因此,出手时间和击球时间应严格地区别开 来。只有真正理解固定击球时间和节奏变换之间的区别,才不会因对方节奏变换而 扰乱我方的击球时间,从而保持合理的回击。 当前,乒乓球运动不断朝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球的速度和旋转大大加强, 七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弧圈球相比。其击球时间也加快了(加转弧圈球从拉下降期 后段到拉下降期前段,前冲弧圈球从拉球的高点期到拉球的上升期)。搓球过去都 是搓下降期,而现在不少运动员转为搓高点期甚至是上升期。这些例证,反映出当 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但是,快与慢是辩证的统一。“决”由于争取了 时间而能克制慢,用旋转慢的节奏也能使对方快不起来。所以,击球时间和节奏的 变换不仅在训练上起作用,在战术运用中也是不能忽视的。

三、击球位置

合理的击球位置,对提高击球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很有帮助.击球位置不 对,不但会使动作变形,而且也容易击球失误。 合理的击球位置,一般是指”身前击球”.尤其是攻击型选手,身前击球显得 特别重要。身前击球具体一点说,就是把击球点选在身前,并在身前找好球与拍的 距离(击球距离)。 不同的风格和类型打法,击球距离是不同的。如以快速变化为主的人,回击一 般来球,球与拍的距离较短,由于球与拍距离近,不仅有利于加快击球时间,而且 动作也比较容易固定,以力量为主的人,球与拍的距离较长,有利于增大击球力 量.因此,各种类型打法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好击球距离,特别是强调在身前 找好击球距离,这点是十分重要的。 要找好击球距离,一是注意根据来球落点离身的远近选好击球位置。例如,站 位离台较近,对方发一长球(急球)时,必须及时移步后退,才能找好击球位置, 站位离台较远,对方发一短球时,应及时向前上步,否则会因身体距击球点太远而 接不到球.二是在对方突然加速或减速回球的情况下选好击球位置。这一点往往容 易出现问题。如削球时遇到对方突击或拉前冲弧圈球,快攻过程中对方突然削一 板,就很容易出现等球从台上跳起后才引拍(拉后手)的现象。由于引拍慢,拍与 球的距离拉不开,常形成“球顶板”,使动作不协调。这看起来好象是由于动作错 误造成的失误,实质上是球与拍的距离问题。只要作到迅速引拍,拉开距离,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身体来不及后移时怎样去选择击球点.如两面攻的人,反手 发力进攻时,站位通常是右足稍前,左足在后,发力后重心由左足转到右足上。此 时如对方以不快不慢的推挡球(尤其是反贴带一定上旋的来球)回击中路或正手, 就有可能发生由于重心前移,右足来不及后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在身前找 好击球点,借助腰部稍向右转来拉开一点距离,迅速打一板快抽或滑一板来作过 渡。正手攻球发力后,站位与上述相反,若对方以较快的速度将球回击到反手,由 于重心关系左足也会不及后退。这时也应在身前找好击球点,以反手快拨或迎前推 挡作过渡。在这些特殊条件下,必须灵活地选择好击球点,以保证回击的协调性和 准确性。

四、击球力量的调节和运用

乒乓球技术,击球力量的调节和运用甚为重要。它对保证击球的准确性和战术 的变化有很大帮助。在一般情况下,要重视中等力量的击球,因为它是力量运用的 基础。训练中,力量调节分下列几种:两面攻,左推右攻的中等力量, 加力(包括突击和拍杀),借力和借力中发力、减力,弧圈球中的真假弧圈;削? 蚝痛昵蛑械募恿Γㄏ鳎? 搓加转球)、隐力或假用力(削,搓不转球)等。战术中力量的运用,基本分为五 种。

(一)人轻我重 例如对攻球(包括弧圈球),以推挡或反手攻,拉弧圈或侧身攻重压对方,迫 使对方后退或轻挡回击.又如用加转、前冲弧圈球、突击球对付削球,使对方处于 被动,搞不了旋转变化,力争主动。

(二)人重我轻 两面拉弧圈球对推攻,被推挡压住反手,采取主动退后半步,以中,轻等力量 的弧圈球“挂”住对方斜、直线,伺机反击;对方侧身发力硬打反手时,用轻巧的 推挡变直线。推攻对两面加力硬拉弧圈球,用轻巧的推挡斜、直线等方法化被动为 主动。

(三)人轻我轻 弧圈、快攻相互间的对垒,互相使用“摆短”。控制.削球对攻球遇到对方轻 拉时,使用轻送不转球回击;对推中互相“快点”下旋球等。

(四)人重我重 一方侧身发力,另一方加力推挡回击或是正手打回头。削球接突击时的加转。 加力对拉弧圈球......

(五)轻重结合 弧圈球对削球的真假弧圈球的运用。快攻对削球的轻重力量拉球、拉中突击、 突击后转拉。推挡对弧圈球运用加力和减力。弧圈球对推挡或对弧圈球的“挂”中 发力,发力后转“挂”。削球转与不转的反复变化等。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体现了力量调节在战术中的运用。运用轻重力量应该注意不 要因“重”而致发死力,也不要因”轻托”而不敢控制球以致造成无谓的失误。五 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不仅在一场、一局比赛中,甚至在一分的争夺过程中,力 量轻重的交替运用也是常有的,因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击球时拍形的调节

乒乓球的旋转性能基本上分上旋、下旋、侧旋(侧上、下旋)和不转等。旋转 性能的变化,取决于球拍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要很好地研究触球部位和用力方 向的协调配合,才能提高击球的准确性。但怎样对付各种不同旋转性能的来球呢? 这就要本着对不同性质的来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由于来球的旋转性能、弹起的高低、距网的远近,以及决定采取的回击方法的 不同,球拍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常常是有变化的。这里提到的球拍触球部位的变 化,即是指击球时拍形的调节。 例如,推挡球大多数是用调节拍形回击的,若推下旋的来球或推对方搓过来的 球,拍形应稍仰,使球拍触球的中下部,向前方用力.推加转弧圈球,拍形应前 倾,使球拍触球的中上部,向前下方用力等。 直拍正手攻球的拍形基本有两种: 一是固定拍形回击,拍形与台面夹角约成45一75度.这种拍形角度,常常是触 球的中上部,只要随着来球上旋强度的大小向前或向前下方用力击出即可,动作较 为简单,对对付攻球,弧圈球和不转球较好,对付加转削球和近网转球同样是触球 的中上部,向前上方用力摩擦(一般称为小上旋拉球)。这种回球方法较稳健,常 用来对付弧圈型发过来的下旋或近网短球,用拉起快攻的办法来破弧圈球。 二是调节拍形击球。拍形角度随着不同旋转的来球在击球前加以调节。如对 攻,对弧圈球,拍形角度要求同上,对加转削球,拍形角度约为90一100度,触球 的中部或稍中下部,向前上方用力擦击。对近网转球,拍形角度约为100-110度, 触球的中下部,出手时以快速“兜翻”的动作击出(称为小突击)。这种回击方法 速度快,力量也较大,有威胁力。但要求对旋转的判断能力强,反应快,手腕的灵 活性较好。对不明旋转的来球,拉一板小上旋也很有必要。 正手弧圈球基本上是固定拍形稍前倾,以摩擦调节弧线为主。如对加转削球, 触球的中上部,多向前上方擦击;对不转球,运用前冲弧圈球触球的中上部,向前 方擦击。 削球和搓球,一般是以调节触球部位和用力方向去回击。如对付搓过来的不转 球,手提高些,拍形角度成90度左右,触球的中部,向前下方用力;对付搓过来的 加转球则触球的中下部或下部,向前或向前上方用力。削球对付加转弧圈球,使用 反贴胶皮的,要使拍形前倾些,触球的中上部,向下前方用力;使用长胶的,拍形 应稍仰,触球的中下部,向前方削出。

此外,还有一种调节击球的方法,就是固定拍形用加大摩擦力来调节回球.例 如,一些以削球为生的人,不管遇到不转或加转球、侧旋或一般上旋球(包括快拉 和不太转的弧圈球),均以较慢的出手,等球回落后,用加大削球的旋转(加大切 球力量)来抵消来球的旋转变化,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01/2/213902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