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对机制
(一)休克代偿期(compensatory stage)
休克代偿期为休克早期,又叫微循环痉挛期或缺血性缺氧期。
1、微循环改变特点
此期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收缩引起痉挛,血管口径明显变小,但各自收缩的程度不一致,其中以前阻力增加显著。因此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大于后阻力。
2、组织灌流情况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3、发生机制
由于此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导致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
4、代偿表现
主要分三个方面:
(1)自身输血
休克代偿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肝脾储血库收缩,血管床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起到“自身输血”的作用,这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和循环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2)自身输液
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比微静脉收缩强度要大,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致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下降,大量组织液从组织间隙回收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这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
经研究表明,中度失血的病例,毛细血管再充盈量每小时达50~120ml,成人最多可有1500ml的组织液进入血液。代偿后可导致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下降。
(3)血液重分布
由于不同器官血管对儿茶酚胺增多的反应性不一致。其中皮肤、腹腔内脏、骨骼肌以及肾脏血管的α受体分布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此处血管明显收缩。而冠状动脉和脑动脉α受体分布较少,血管口径则无明显改变,因而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或增高,微血管灌流量稳定在一定水平。这种不同器官微循环反应的差异性,导致了血液的重新分布。血液重分布,虽以牺牲皮肤、腹腔内脏等器官的血液供应为代价,建立在非生命器官微循环缺血缺氧的基础上,但保证了心、脑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因此对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5、代偿意义
⑴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⑵有利于心脑的血液供应
6、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加快,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二)休克失代偿期(decompensatory stage)
即休克第二期,又叫休克期或微循环淤滞期或淤血性缺氧期。
1、微循环改变特点
此期小血管痉挛较休克代偿期明显减轻,血管口径明显变大,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出现明显扩张现象,但由于大量的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增加了微循环流出通路的血流阻力,导致毛细血管后阻力显著增加,因此此期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
2、组织灌流情况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3、发生机制
(1) 神经体液机制
分三个方面:
1)酸中毒
2)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3)内毒素的作用
(2)血液流变学机制
此期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明显改变:血液流速显著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泥化”(sludge)淤滞,微循环淤血,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缺氧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机体失代偿。
白细胞贴壁、滚动、黏附于内皮细胞是由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介导的,首先是P选择素和E选择素介导的起始黏附,为可逆性黏附。其后的白细胞的牢固黏附及其血管外的移动则是在β2整合素(CD11/CD18)与其内皮细胞上的的受体ICAM-1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4、失代偿原因
主要分四个方面:
(1)真毛细血管开放数↑
此期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在各内脏器官中,造成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和血压进行性下降,机体失代偿。
(2)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
由于此期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不但自身输液停止,而且有血浆外渗到组织间隙中,造成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
(3)微血管通透性↑
此期由于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使组胺、激肽等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大量血浆外渗致使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上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增加。
(4)组织间隙亲水性↑
5、失代偿后果
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即:
(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2)自身输液停止
(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6、临床表现
休克失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血压和脉压差进行性下降,少尿甚至无尿,皮肤粘膜紫绀或出现花斑,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三)休克难治期(refractory stage)
即休克晚期,又叫微循环衰竭期或不可逆性休克期。
1、微循环改变特点
此期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可有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几乎完全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2、组织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
3、难治期的机制
主要分两个方面:
(1)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
(2)DIC的形成
4、临床表现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循环衰竭
病人出现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升压药难以恢复;脉搏细弱而频速;静脉塌陷,CVP下降。
(2)并发DIC
休克难治期易发生DIC,其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血粘度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产生DIC。
②凝血系统激活:严重缺氧、酸中毒或LPS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内皮细胞损伤还可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因子Ⅻ,使内、外凝血途径激活。此外,严重创伤、烧伤等引起的休克,可因组织大量破坏,以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等促进组织因子的大量表达释放。各种休克时红细胞破坏释放的ADP等可启动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促进凝血过程。③TXA2-PGI2平衡失调:休克时内皮细胞的损伤,一方面使PGI2生成释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胶原纤维暴露,可使血小板激活、粘附、聚集,生成和释放TXA2增多。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小血管的作用,而TXA2则有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收缩小血管的作用。因此TXA2-PGI2的平衡失调,可促进DIC的发生。
(3)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主要发生在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病人常因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器官相继或同时功能障碍,出现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而导致死亡。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