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必功的老章言论
谈教改
“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跌、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改革步伐缓慢”。2009年末的深圳,寒风刺骨。在深圳大学校长室里,校长章必功坐在沙发上,两只手放在袖子里,一口气历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八宗罪”,“深圳大学近些年来的改革,就是围绕着这八大问题展开的。”
而就在半个月前,酝酿了4年之久的深圳大学人事改革方案在深圳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特别会议上审议通过,并已经上报深圳市政府,一旦获批准,就意味着自2010年起,深圳大学所有教职员工不再具有传统意义的国家干部身份,所有人分属教师、管理和技术岗位,凭合约和学校发生关系,年度考评不合格需解聘,聘期考核不合格不续聘;所有的学院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都是教授,不是干部不是官,12名校级领导将逐步减少到5个;讲师6年之内评不上副教授就得走人;组建各单位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而担任党政职务者不能进学术委员会,实行教授治校,等等。这仿佛应了章必功几年前的那句很牛气的话:如果允许自编自导,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深圳的舞台上跳一支人事改革的舞蹈给全国高校看。
“大学无官,改革后我就是深圳大学的一级管理职员,相当于CEO,不再是什么正厅级了。我从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官,我就是一个老师,我现在还上课。”章必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他的专业是先秦两汉文学,对此有“一种诚心诚意、刻骨铭心的爱好”,著述颇丰。主持深大学政后,他锐意改革,作风亲民,在学生中有一群自称“章鱼”的粉丝。
在章必功看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余地很宽,因为它基本上没有搞体制改革,体制基本上没动,运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这就等于说,全国2000所大学都挤在起跑线上,没有明显的领跑者,这对深圳大学是一个机会。如同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样,深大也应该成为高校改革的排头兵。“我希望全中国的人都知道,深圳大学是一个有想法的学校,是一个有主见的学校,不是一个跟风的学校。”
大学无官
2005年,章必功被任命为深圳大学校长。此前20年,他历任深大夜大学专科主任、中文系主任助理、副主任、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副校长,从“小干部”逐级升迁的经历,使章必功顺利完成了从擅长诗词歌赋的学者到大学管理者的人生跨越。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大学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也日益清晰。
在章必功看来,大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是主要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为培养人才开展研究的场所,不是培训机构,不是科研机构,也不是工厂。因此,大学的一切规章制度,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从方便办学、方便教师的角度出发。但现有的以“计划等级制”和“配额供给制”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大学的功能出现了异化。
“什么一本二本,国家重点,省重点,985,211,就是人为把大学分成三六九等。像这样划分的重点,就抑制了地方上一批原来非重点的进步。重点由教育部门分配,这种分配还深入到了学校内部,有些很难理解。比如深大现在想组织一支高水平的篮球队,你一定以为没问题,我告诉你其实很难,到了上面他拿出一个分配单子,谁办乒乓球队,谁办篮球队,分配搞足球的想搞篮球,不行。连球队都分配,何况谁是重点谁不是重点。我是极力主张取消一本二本、重点非重点的,重点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学生趋之若鹜就是重点,学生冷落它就不是重点。”
深圳大学虽然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旧体制的毛病一样不少。高等教育的“八宗罪”同样存在。
“市领导的秘书曾经问我,深大能不能在5年内变成全国重点大学,我明确告诉他不行,他说10年如何?我说50年都不行,除非深大换老板,投资主体变为中央政府,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深圳市给深大的经费全国第一,深大教师平均工资全国第一,教授的正常年收入是25万。深圳的诱惑又很多,很多人拿着学校的工资养尊处优,不去做学问,而是热衷于搞钱。而只要来了,就走不了,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平庸之辈挡道,优秀的人才上不去。”
人事制度的改革简直刻不容缓,不过尽管想法激进,但章必功明白,他成不了蔡元培。时代不同了,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是民国时代的产物,而现在是21世纪,国家的教育体制一定时期内不会大变,政府投资规模一定时期内不会大增,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主旋律一定时期不会变。在这些框框之下,任何激进的引发动荡的改革均不可取,大学自治是不可能的。因此,章必功的策略是渐进,“既不是温吞水,也不做绿林响马”,而是在老制度的背景下起步,凭借老制度积累的基础,向新制度逐步过度,直至完全实行新制度。
因此,此次通过的《深圳大学人事改革方案》,2005年章必功就任校长不久就在校长工作报告中提了出来,但正式启动是在2006年,草拟于2007年,斟酌于2008年,修订于2009年,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听取意见,并坚持平稳过渡的原则,为在岗20年以上者设置了长聘制度。因此,尽管有少数教师找章必功来“论理”,但该方案还是以80%的高票在教代会获得通过。
这一结果的取得,和章必功几年来锐意改革所积累的人气和威信分不开。针对大学普遍存在的行政人员“话事”的情况,章必功搞了两个委员会: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和财经工作教授委员会,分别由9位没有行政职务的“布衣教授”组成,这18个人,基本上决定了深圳大学谁可以调进来,谁不可以,谁的实验室可以得到100万。谁的可以得到200万。
“过去要走后门进人要找校长一个人,现在至少要找5个以上的人说情,难度和成本大了很多。这两年通过这个委员会进入深圳大学当老师的有200多人,素质比前几年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教授的地位和尊严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了制止泡沫学术的抬头,深大还改革了评奖制度,规定谁申请谁举证,申请的人要自己证明学术成果的影响力,14个评委。13个是外校的,这样一来,“2006年申请的有300多人。到了2007年就只有80多人了,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担心举证不够分量而放弃了,最后获一等奖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有学术定力了,数量之下,一篇文章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另一篇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屈原,这有什么意思啊?如果没有可以加入人类思想宝库的思想就不要写文章了。”章必功说。
还有,“整个中国高校,教学声望是不如以前了,一般大学急于升级,学士升硕士,硕士升博士,片面追求科研强校的道路,把教学给淡化了。教师也是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往往在教学上马马虎虎。但没有好的教学,就没有好的师生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深圳大学设置了高级讲师的职位,待遇相当于副教授,就是为了鼓励教师忠于本职,认真上课。
在深圳大学,学生不用体育达标,只要参加某个体育俱乐部就及格了;没有《大学语文》,但要读《科学史纲要》和《文史哲通论》,要通过英语口语、普通话、信息技术、心理和身体健康5项测试;不及格不需要补考,但要重修,因为3门补考会拿不到学位证。
和章必功谈及“蚁族”,他很肯定地说深大的毕业生不会有这种情况,“首先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思想活跃,找工作是有优势的,另外,学校在深圳创业园租了地方,有启动资金鼓励学生创、毕业一年内都可以先留在那里。如果搞不出名堂,可以离开,搞出名堂可以继续。”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