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标准作业中生产线的实力和人员配置
生产线人员配置秘籍
一、问题点:
生产线受生产线长度、工艺设备布局及多品种轴距车型等客观因素制约,生产组织不均衡 。各企业根据生产线链速,车型轴距占比,确定车型的运行节拍,部分大于目前生产线作业能力,造成工序间干涉、等待、跨工位作业问题突出(手忙脚乱),频繁停线、作业效率低;但为保产量,只能通过不断加人,来稳定节拍,被动接受!此种生产组织形式带来多种弊端,急需改变。
1. 人均效率低、生产效率不高,单车用工成本高
2.生产不均衡,忽快忽慢,相关方难以支持
3. 标准作业难以开展,质量及安全隐患大
改善目标:
均衡作业,不停线生产,支撑固有节拍经济高效运行---安定化生产
二、采取方案:
在硬件设施完善前提下,推行“固化工位、不停线生产、均衡作业”模式,吸收外在因素波动,在生产线内部均衡化生产。
三、实施过程:
1.设定节拍:依据月度生产计划,设定生产节拍。
2.车位固化:根据既定节拍,综合所有车型轴距及生产线作业条件,调整车辆间距,精准固化标准车位。
3.标准车位运行:统筹调配主副线作业平衡,确保线可动率,不停线作业,支撑标准车位运行。
4.标准作业/人力配备:结合标准车位及线可动率运行,通过精益工具运用输出标准作业及标准人力配置。
5.线平衡调整: 通过作业观察,在不停线生产基础上,做线平衡调整,提高人均效率达到均衡作业
6、安定化生产按照节拍测时及线平衡原理将每辆车的工作时间固定,改变了原来线速一定在强调不停线工作的前提下,长车工作时间超过平均节拍,而短车工作时间小于平均节拍的问题,将每辆车的运行距离标准化,将员工的有效工作时间标准化,有效支撑员工操作标准作业的输出,让员工做到每辆车的作
业心中有数,从时间安排上从容面对本工序作业,不再出现由于车型长短不一致的问题造成的工作时间紊乱,间歇被动加快作业节奏,这是造成生产线装调质量不稳定的一个重大“变化点”,实现工作时间固化的安定化生产后,将员工每辆车工作时间的“变化点”消除,有利的保证了在线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短时间内实现了整车下线直通率提升2个百分点。
四、测时
1、生产线工序数N,累加各工位测出的时间为总工时T,为∑t1+t2+t3+……tn
2、选取常规车型(量大的车型)装一台车所需时间∑T/单台车的标准工时(6分钟)=理想的人员配置(有小数点的加一位员工)
3、装配线的作业效率比较好的为90%
4、通过生产线工时测算所需人员数:
4.1例如:装一辆k3型车各工位总和工时,为∑22.78小时,每天需要产出100台
计算:
所需节拍=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60分钟/100台=4.8分/每台所需时间;
理想人员配置=∑22.78小时*60分钟/4.8分钟=284.75人(取整数285人);
效率90%,再增加10%的人员285人+29人=314人
4.2例如:装一辆k5型车各工位总和工时为∑32.78小时,每天需要产出100台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