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怎样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性预防和心理性预防为主。
一、常态“预防”。
预防工作在学校常规工作中进行,常态化开展。常态预防工作坚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预防性教育任务及内容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方法等。预防性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命教育、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
预防性教育途径:
1、心育课程。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专题心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用积极心态解读、正确处理各种困惑、冲突和矛盾。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尤其关注各起始年级、青春期阶段和中、高考前后的心理疏导和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
2、学科渗透。
学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尊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在教学过程加以落实。班主任要以主题班会、微班会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
3、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精心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校园心理剧、专题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手抄报、黑板报、组织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经常性和实效性。
4、环境育人。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依托互联网+开设公众号、微课堂、开设心理热线电话等方式,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的建设除考虑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的建设外,还要调动家长、社区的积极性,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