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地镇的经济概况
什地镇自2002年开始创建学习型镇乡以来,坚持多层次地开展全民学习、干部学历教育和对广大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等项活动,掀起了大学习、大教育和大培训的热潮。什地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创建学习型镇乡领导小组,健全了按季召开的什地镇干部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制度、每周五下午的机关干部学习会制度、干部自学制度、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制度、干部综合素质培训制度和督查制度。什地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坚持带头学理论、学法规、学科技知识,推动了各机关单位、各镇村干部积极投身创建活动。2008年来,所有镇村干部都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争相参加不同专业的学历教育,2008年,什地镇已有三分之二的党政干部取得大专文凭,还有部分正在就读,12个村的“三职干部”中有90%取得了中专以上文凭,并有一批村干部参加进了攻读大专的行列。什地镇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日益增强,执政能力、为民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 什地镇还于2002年3月创办农民夜校,凭借夜校这个载体把创建学习型镇乡的活动延伸到村组,先后举办养兔、蚕桑、养猪、养蜂、蔬菜种植、羽绒加工、猪鬃加工、禽蛋加工、仔猪外销和外出务工技能技术等培训班,经常邀请种养业专家到夜校举办知识讲座,上夜校的农民达2万余人次。养猪技术培训班的开办,还使什地镇五方村1组的养猪大户罗勇成为本土教员,他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防病防疫技术无偿传授给养殖户。
通过农民的互助学习,带动了什地镇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什地镇农民夜校举办电脑培训班后,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从2008年4月起坚持在局域网上发布各种农业信息,2008年已有5000多人浏览过这个网站,查询了大量有用的资料。什地镇的种植养殖专业户通过上夜校,大大增强了致富的能力。据统计,什地镇仅种植专业户的户均纯收入就比什地镇农户的纯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近年来,什地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加大了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仅2008年就培训农民工1200人。通过培训,外出务工农民均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去省外务工人员在2007年1660人的基础上,新增865人。
绵竹市什地镇实施“科技兴镇、科技强镇、科技富民”发展战略,先后建起了占地10000余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棚常规无公害蔬菜蘑菇基地、蚕桑园区、苗(果)木基地和养殖基地,形成了集科研、生产、批发、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规模效益。 1999年,什地镇与科协部门合作,在绵远河滩地上投资450万元开发出了500亩良田,当年科学种植西瓜尝到了甜头,于是他们便与科协协商,决定再投资660万元,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后引进皇竹草、名贵苗木、优质獭兔、畜禽等入园,到2002年上半年,园区建成面积已达1200亩。什地镇又与科协合作,建起了1600余亩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蘑菇基地和大型批发加工市场以及总面积达4500余亩的观光农业基地;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作,引进其培育的优质桑树,建起3000亩桑园区;通过示范指导,带动形成了由1000余户农户组成的、年养蛋鸭10万余只以上规模的松散型“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联合体,2007年加工销售鸭蛋25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什地镇养鸭农户人均增收780元。
什地镇还狠抓科技兴企,市龙头骨干企业四川通信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有1-3种新产品问世;东圣酒业加大科技投入,2008年开发出两大系列10余种新品酒,1-8月销售收入较2007年同期增长50%,2008年产品正销往台湾、新加坡。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