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法基本信息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9
标准成本法基本信息标准成本系统,或称标准成本制度,是一种成本管理制度,其核心是标准成本。通过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一系列环节,将成本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目的。标准成本一词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即根据产品的标准消

标准成本法基本信息

标准成本系统,或称标准成本制度,是一种成本管理制度,其核心是标准成本。通过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一系列环节,将成本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目的。标准成本一词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即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的预计成本;二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即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的预期成本。标准成本可视为目标成本的一种形式,目标成本是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等在生产前,根据预定目标预先制定的预计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成本目标,定额成本是基于当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而标准成本则是较科学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一部分,制定目标成本是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有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关注成本,实现民主管理,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法的产生背景与早期管理会计有关。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工厂规模扩大,但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为了改善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试验,将科技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成本法作为一套科学管理制度的一部分,首先通过改革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采用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了奖励计件工资制度。之后,标准人工成本概念被延伸到材料成本和制造费用等其他领域。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计算工作,直到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后,标准成本逐渐被纳入会计系统,形成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标准成本法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是现有生产条件下最优水平的成本,很难实际应用;正常标准成本是基于正常的工作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等条件制定的,主要用于预测成本变动趋势;现实标准成本是基于适用期的合理耗费量、价格和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等条件制定的,适用于实际情况的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少的大批量生产企业。它简化了存货核算,特别是对于存货品种变动不大的企业尤为适用。标准成本法的关键在于标准成本的制定,要求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标准成本法适用于标准管理水平较高且产品成本标准准确稳定的企业。我国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通常不采用标准成本法计算;若平时按标准成本计算,月末需调整为实际成本。

标准成本法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以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是重点,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并为经济业绩评估提供依据。在标准成本制定时,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价,直接人工成本则根据生产过程和企业工资支付制度确定,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根据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计算。

标准成本系统分为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标准成本会计核算系统。标准成本控制旨在运用成本会计方法规划和管理企业活动,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衡量业绩,注意对不利差异的纠正,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标准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将标准成本纳入会计体系,提高成本计算的质量和效率,简化记账手续。通过制定价格标准、用量标准、标准单位成本等概念,标准成本法术语包括价格标准、用量标准、数量决策、价格决策、标准单位成本等。

标准成本计算表列出生产单位产品应该使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的标准成本和标准用量。理想标准、现行可达到标准、应使用原料标准数量、应使用人工标准工时、全面预算差异、价格差异、用量差异、不利差异、有利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标准材料清单、变动间接费用开支差异、变动间接费用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固定间接费用开支差异、固定间接费用数量差异、组合差异、产出差异和控制极限等概念是标准成本法中的重要术语。

扩展资料

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它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129/2/173810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