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历史
架子鼓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美国,源自爵士乐。爵士鼓最初由一位名叫爵士波·布朗的早期美国黑人乐手演奏,他所演奏的音乐形式后来便因此乐手而得名,被称为“爵士乐”。
爵士鼓的外观设计如同一组排列在架子上的打击乐器,演奏时充满神气与显眼,其抑扬顿挫的立体鼓点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国,人们根据其外观将其习惯性地称为“架子鼓”,而其演奏方式则俗称“打架子鼓”。早期的爵士鼓设计非常简单,主要由大军鼓、小鼓和军镲组成。
随着爵士乐的逐渐发展,爵士鼓也经历了不断改进和演变。最初,只有一组基本的乐器组合,包括大军鼓、小鼓和军镲。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乐手从解散的军队中获取了更多的乐器,包括大小军鼓、钹镲等。这些乐器后来成为了爵士乐中的主要乐器。
天才的黑人乐手将这些乐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爵士鼓的雏形。他们将大军鼓安装在支架上并配备踏板,以便于鼓手通过脚部控制鼓面,同时将小鼓和军镲分别挂在大鼓的两侧,实现了一个人同时操作多件打击乐器的能力。随后,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良,现代的爵士鼓逐渐形成。
随着爵士乐的不断发展,鼓手的技术也不断提高,简陋的装置已不能满足乐队和鼓手的需求。因此,爵士鼓逐渐加入了几个去掉响弦的小鼓,以“嗵嗵”(TOM-TOM)的名称命名,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十分动听。中国的习惯称呼为“嗵嗵鼓”,因为它们的形状类似水桶。
随着爵士乐的发展,踩镲也被加入到了爵士鼓中。这种乐器在1927年出现,是由“索克”(Sock)的手握式双镲演变而来,既能脚踏奏,也能用手槌演奏,为爵士鼓增添了生动、活泼、多变的音响效果。
20世纪50年代,爵士鼓的独奏(Solo)开始成为音乐中的典范,包括手鼓(Finger-drumming)等演奏技巧的创新。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摇滚乐的兴起,双低音双鼓已在爵士乐队中普遍使用,桶鼓的数量也增加到七个或更多。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子架子鼓,也称为电子鼓。虽然在20世纪末,电子架子鼓由于技术不成熟并未广受欢迎,但到了21世纪初,尤其是当前,越来越多的鼓手喜欢使用电子鼓进行打击练习和舞台表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摇滚乐和爵士鼓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爵士鼓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成为热门乐器之一。架子鼓不仅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打击乐器,还形成了固定节奏类型,如迪斯高、伦巴、探戈、桑巴、恰恰、波莱罗等,这些节奏型气纷强烈、节奏鲜明,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
扩展资料
架子鼓英文称作Drum kit或Drum set,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基本的组合包括了大鼓(bass drum)、军鼓(snare drum)、两个中鼓(tom tom)、一个落地鼓(Floor Tom)、脚踏钹(Hi-Hat Cymbal)和两片铜钹(a ride cymbal and a crash cymbal)。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