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快慢是一种艺术,把握好说话的节奏,让你说的话更有魅力
掌握谈话的节奏感是一种艺术,绝不仅仅是说话语速快一点或者慢一点的问题,你要懂得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什么时候应该多讲,什么时候应该略过。只有这样,你讲话的时候别人才愿意听、乐于听,并享受交流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些角度去入手,掌握讲话节奏:
1.把握好用词节奏,掌握好语速。
掌握语速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讲话语速,即便着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加快速度,疲惫时总会忍不住懒洋洋地拖长音调,但是不同人的日常语速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有些人讲话时,音节之间的停顿总是很长,这样听起来不仅觉得绵软无力、令人焦急,还容易因为拖长音而显得古怪诡异,仿佛天生带着嘲讽全世界的态度,令人觉得不好相处。但是有的人音节之间缺乏停顿,说话就像“炒豆子”一样,讲述一件事总是过快,令听众难以反应,最终觉得无法交流。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会让人缺乏与你交流的欲望,最终让你“越讲话越没有人听”。
2.在合理的语速范围内讲话,要有快慢停顿。
在合理的语速范围内讲话,会让你的信息传达得更加到位。不过,这可不意味着我们要时刻将讲话的声音刻意保持在一个速度,如果如此,无异于是老僧念经,很容易就让人疲倦了。
没有快慢停顿的差别,讲话速度始终保持“匀速”,就像是《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般,令人觉得喋喋不休、毫无兴趣。我们形容那种“抑扬顿挫”的讲话方式,其中“顿挫”便是掌握好停顿快慢的表现。只有这样,你的话语节奏才是张弛有度的。
3.在传达重要内容前,不妨停顿一下。
传达重要的内容时,我们总希望别人能够集中注意力,这时加大音量、肢体语言夸张其实并不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有时你声嘶力竭地嘶吼,反而会达到相反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讲重要的内容之前要有一个停顿,越重要的信息,停顿的时间就可以越长一点,当然这一定要控制在得当的范围内。然后在讲述时可以稍微慢一些,这样才能方便听众给出想要的反应。同样,一个舒适的谈话氛围绝不是时时刻刻紧绷自己,所以我们总要给别人一个“开小差”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放松自己的精神。可以在讲到不重要的内容时,采取较快语速、不加停顿的方式去传达,这样对方一般都会知道这是“可以随便听听”的内容。
4.以停顿来表示思考,让人觉得更可信。
当我们在回答问题前有一点停顿时,就表达了我们在思考,在很多时候,你的态度是否重视就体现在这一点思考上。
对不同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是否停顿”的技巧。
—“你喜欢我吗?”
—“喜欢。”
如果一个问题更需要你真诚回答,表现出最不假思索的真实态度,就尽量不要停顿,否则就会让人觉得犹豫、摇摆,答案便存疑了。要是你恰好面临跟感情有关的问题,一个停顿说不定就会让对方觉得—“你肯定是在骗我。”
但是,有些问题就需要一些停顿,才能表现出你的谨慎与重视。
—“你确定这个方案可以在期限前给我吗?”
—“我确定。”
这时候,也许就需要一点思考的空间,来证明你“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给出答案”,这样会更好地增强别人对你的信赖度。
一个微妙的语言停顿,就可以改变谈话的氛围乃至于传达的信息,这就是语言与 情感 相结合之后的魅力,是单纯的书面用语无法确切传达的信息。当你也掌握了这门艺术,“言”值一定会大大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