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三山中学学校简史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9
福清三山中学,原名为福清第十一中学,创建于1960年的三山镇海瑶村,是初级中学的起点。经过迁移与更名,至1970年迁址至现址,并正式更名福清三山中学。1973年,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1984年,海瑶分校独立,成为“海瑶初级中学”。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学生

福清三山中学,原名为福清第十一中学,创建于1960年的三山镇海瑶村,是初级中学的起点。经过迁移与更名,至1970年迁址至现址,并正式更名福清三山中学。1973年,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1984年,海瑶分校独立,成为“海瑶初级中学”。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学生2200多人,教师145人。总面积103亩,拥有3栋教学楼,1栋图书馆,1栋综合科教楼(在建中),1栋办公楼,3栋学生宿舍楼,4栋教师宿舍楼,1栋食堂,1栋礼堂,1个综合运动场。

学校自成立以来,已培养超过二万名初高中毕业生,他们中有的考入大中专院校,成为中专生、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有的在商界崭露头角,成为商界翘楚;有的在海外发展,成为侨界名人;更多的是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接班人。校友们为福清的振兴、祖国的腾飞、世界的繁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高至荣的支持下,学校在海瑶村诞生。当时,学校仅是小学附设的初中班,由玉瑶小学校长何世美兼任首任校长。1961年,学校正式命名为“福清第十一中学”,招收两个班,教师包括林家祥、薛攀俊、郭成斌、郑国英、魏德春、王正理等人。1962年,学校开始有名称、老师和学生,但缺乏校舍,只能借用海瑶村的李厝旧祠堂、旧礼拜堂、群众厅堂等地方。面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师生们生活艰苦,甚至要靠“糠菜半年粮”度日,饮水也需肩挑手提。

1962至1963年,福清第十二中学停办,两位同志被调至“福清第十一中学”,分别担任副校长、教导主任,并带来新教师,如程道霖、余天佑、钟裕祥、林和明、王朝福、陈文顺、王赋根等人。1964年,师生们在高厝祠堂内自挖井水解渴,井水的喷涌,成为师生们的喜悦和希望。1966年,翁武官任教导主任并主持工作,林家祥任总务主任,学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继续工作。

1970年初,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并开始现校址的建设。1973年9月,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1974年后,学校发展迅速,先后建成多幢楼,包括宿舍楼、食堂等。1984年,海瑶分校独立成为“海瑶初级中学”。1987年,学校迎来日本华侨王功镛先生的资助,建造了“崇兴楼”(A座),并为全校老师每人制作校服,铺设了水泥大道。

1989年,江庆述校长上任,他推动学校条件改善,向上级反映校舍问题,得到市政府的支持,学校得到食堂、厕所、校门的改建。江校长还引进大量资金,包括印尼华侨江祖镛先生捐赠的“清和楼”和崇兴楼等建筑。1993年,江庆述校长调任,李述贤校长上任,学校规范办学,制度完善,教育质量提高,2001年高考成绩名列前茅。

2003年,施明朝校长接任,学校高中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学校征得30亩土地,建造了学生宿舍、图书馆和实验楼,进一步改善硬件设施。2005年高考成绩优异,本科上线63人,学校教育成就显著。历史的每一个阶段,福清三山中学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129/2/144765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