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调艺术特色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8
天津时调,作为天津独特的曲艺形式,源自底层社会的民歌与小调,如手工业者创作的"靠山调",青楼妓院流传的"鸳鸯调"(又称"窑调"),以及胶皮车夫的"胶皮调"和"拉哈调"。"靠山调"起源于清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绱鞋工匠在傍晚工作间隙,倚靠房山自创自唱,内容充满了生活感慨和
天津时调,作为天津独特的曲艺形式,源自底层社会的民歌与小调,如手工业者创作的"靠山调",青楼妓院流传的"鸳鸯调"(又称"窑调"),以及胶皮车夫的"胶皮调"和"拉哈调"。"靠山调"起源于清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绱鞋工匠在傍晚工作间隙,倚靠房山自创自唱,内容充满了生活感慨和忧郁。经过发展,"靠山调"衍生出如"悲秋调"、"解忧调"等多种曲牌,形成了"九腔十八调"的特色调式。
"拉哈调"源自河北和天津一带的"糊涂调"和"撒大泼",以天津方言为基础,旋律严谨,多以对唱呈现,如《要婆婆》和《要女婿》等经典段落。经过妓院与文人歌妓的改编,拉哈调逐渐融入时调之中。时调在词句、腔调和板式上独具特色,词句简练,旋律循环,板式仅限慢板、二六和快板,以五、七字句为主,且有独特的衬腔和押韵规则。而拉哈调在节奏和演唱方式上有所不同,它不受句式约束,有快板的特点,演唱上结合了唱和说的特点。
总的来说,天津时调以其豪放的腔调,明快的演唱风格,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爽朗、泼辣的性格和情感表达。无论是靠山调的深情吟唱,还是拉哈调的灵活多变,都展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朝鲜中世纪国语诗歌形式之一,又名短歌和时节歌。形成于高丽朝末期(14世纪末),源于新罗乡歌和高丽歌谣。在形式上又区分为平时调、连时调、于乙时调、辞说时调四种。平时调是六句三行短诗,分初章、中章、终章。一章实际上只是一行。初章和中章,前句由3、4音节,后句由3(4)、4音节组成;终章前句由3、4音节,后句由4、3音节组成,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时调的主要形式。有固定的曲调,可供吟咏。调子缓而低沉。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