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帮炮制特色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加工炮制工具。工具有铡刀、片刀、刮刀、铁锚、碾槽、冲钵、蟹钳、鹿茸加工壶、压板和硫磺药柜等。其中片刀和铡刀因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而被称为“樟刀”。
樟树饮片工艺独具特色,选料精良,切制精细。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槟榔切108片,一粒马钱子切206片(腰子片)”的说法。其刀工独特,片型美观,厚薄适中,展现了樟树药帮的制作工艺特色。
樟树中药饮片切制特点
a.润药:樟树饮片外形美观与润药关系密切,润药得当可以保证质量和减少损耗。有歌曰:“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含水匀一致,条坚者可微弯曲,块状者指甲能掐入,粗大者刺无硬心,太硬伤刀又费力,太软质次片不佳。”
b.洗药:樟树药工洗药重视季节气候和药材质地,灵活掌握洗药时间。夏秋气温高,水洗时间宜短;春冬气温低,水洗时间可长。质硬药材水洗时间应长,松软药材水洗宜短。如荆芥、薄荷等芳香药物应随洗随捞,称为“抢水洗”。
c.切片:樟树饮片根据药性及临床应用,分为圆片、骨牌片、斜片、直片、肚片、丝条片、段筒、骰子、劈片、刨片、捣碎、粉末等。各种片形各具特色,贵在适中,目的易煎出药效,便于炮制,称量准确,气味相得。
d.饮片干燥:樟树饮片要求保持形、色、气、味俱全。根据不同药物特性,采用粘性类、芳香类、粉性类、油质类、色泽类、根须类、根皮类、草叶类等干燥法。如天冬潮片易粘,文火干不透;当归火旺油溢出,色黄显焦干,天晴日晒好。根据不同药物特性,采用文火或武火,防霉防变。
樟树中药饮片炮制的特点
a.逢子必炒:樟树饮片炮制注重“逢子必炒”,得其香气,炒至裂口,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药效。
b.炒黄的药黄而不焦:樟树药黄而不焦而香气回溢的特点。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及药物特性。炒黄用小火或中火进行,不断翻动,至药物呈黄色或比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为度。
c.火炮的药松泡酥脆:火炮之药,外焦起泡,内黄空松,功效俱到。
d.火煅之药酥而不坚:樟树广泛用于矿物或某些动物类药物,如贝壳类和血余等。经高温,除杂质,变性状,质地疏松,利于粉碎煎汁,也可消除毒副作用,增强疗效。
炮制辅料质量要求严格
“樟树帮”辅料讲究,包括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如糙米、蜜麦麸、白矾、豆腐、灶心土、滑石粉、油砂、红糖及其它药物等。液体辅料有酒、醋、盐水、姜汁、蜜汁、甘草汁、皂角汁、米泔水、米汤、山羊血、猪心血、鳖血、胆汁、羊脂油等。尤其注重当地名酒的使用,如糯米甜酒、白酒、封缸酒等。
遵术效法独创风格
樟树药工遵循《雷公》之“十七法”和《蒙筌》之“三纲”、“九法”,将古人之经验与临床结合,独创自己的一派风格。坚持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经典方法,做到药为医用、药为病用之旨。
樟树药市发展现状
樟树药市在建国初期就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十大中药材市场之一。1996年,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原药市的规模、设施、交通等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满足现代药市的发展需要,樟树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档次高、规模大、软硬件设施属全国一流的新中药材专业市场。
新药市位于樟树城区西侧,沿105国道500米布局,向纵深规划发展。一期工程占地257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并在12个月内完成。2003年初市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市场正式投入使用。樟树市场站国际化、道地化、科学化、现代化平台,展现了中华药都、药材、药品、药技风貌,融中华药业信息、研发、生产、交易于一体,创中华药业齐、灵、廉、实之一流。
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将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的飞速发展,展现樟树药市的两大特色:一是药市“信息化”,与全国各大药市联网,及时向药商发布国家中医药政策、科技及国内外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二是药材“道地化”,吸引外地药市、药材经营大户到樟树设立分支机构或落户市场经营,形成“买全国道地药材,卖全国道地药材”的特色。
樟树药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千年药都正以她的宽厚和深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药都人,在时代和药业之间续写着灼灼华章。
扩展资料
樟树帮源远流长。远古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开创了原始医药活动。三国时代,樟树镇便有药材摊贩摆摊卖药,悬壶施诊;唐代辟有药墟,宋代形成药市;明有药码头之称,清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江西也就因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樟树帮”、“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而享誉全国。“樟树帮”和“建昌帮”为全国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其炮制加工自成体系,各具特色,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鸦片战争之后樟树药市逐渐衰落,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得到振兴。从樟树药市的兴衰可见华夏医药发展之一斑。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