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世含煤地层的地质特征
昭通上新世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集中表现在昭通褐煤盆地上。
1.控煤构造及盆地成因类型
渐新世末期喜马拉雅运动第Ⅱ幕,发生差异性的抬升运动,并有较强的断裂发生;中新世在此构造背景下,地下水下切,并以断层破碎带为地下水活动通道,在灰岩分布区形成岩溶洼地,成为以后接受沉积的盆体;上新世由于构造活动相对平静,岩溶侵蚀深度与地下水活动深度接近,盆地开始进入接受沉积期。这种构造活动期、盆体形成期和沉积期分开,沉积时代与构造活动不同期的特点,就是内陆先成盆地的特征。
内陆先成盆地,必定是岩溶侵蚀盆地,它发生在石灰岩(可溶性岩类)分布区,但不以基底灰岩分布面积的比例大小来衡量,只要是区域地下水流向的一侧有灰岩分布广,发育落水洞和地下河,侵蚀溶蚀物质从地下河带走,就能形成地表地形封闭很好的盆状地形(岩溶洼地)。从已探明的大批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和现代岩溶洼地观察到的基底地形规律,几乎都是地下河入口的一侧为陡坎地形,参与汇水的另一侧地形相对较缓,控制盆地沉积厚度。
盆地的最大沉积厚度,大致等于盆地地基底最低点(地下河入口处)与盆体边壁最低缺口之高差,它始终保持沉积的连续性,甚至跨构造期连续沉积,直至填满为止。
昭通褐煤盆地沉积基底,被凤凰山和狮子山的古潜山脊呈Y字型相交分隔,分为海子洼地、荷花洼地和诸葛营槽谷三部分,是最典型的复式岩溶盆地。有各自的落水洞古地下河入口,沉积与聚煤作用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对这类在滇东和滇中广泛发育的岩溶盆地,有人按其地貌特征称其为“山间盆地”,未触及其成因本质,它们的内陆先成盆地特性,是对其成因未作具体深入分析,一言蔽之称其为“断陷盆地”者所始料不及的。
2.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规律
(1)沉积环境。昭通褐煤盆地,为岩溶侵蚀成因的内陆先成盆地,它的沉积作用不依赖于地壳的沉降,即使有大面积的地壳升降,也不改其相对低洼的盆形,因而具有连续沉积甚至跨构造期沉积的特点,直至盆体最低缺口以下的有效容积填满为止。顶部第一个不整合面,是盆地充填完毕的标志。盆地沉积初期,盆内与盆缘地形高差最大,在有山沟进入盆地之处,常形成洪积扇体(如箐门洪积扇),早期扇体伸入盆地较远,以后逐渐退缩变小,都只构成边缘粗碎屑岩带,而无穿越盆地的河流,因而岩相岩性较简单,以洪积、湖泊、沼泽、泥炭沼泽相的泥岩为主,中部为巨厚煤层。盆地沉积过程的覆水程度,受盆地边缘岩溶孔洞发育垂直分带调节,因而沉积具有明显的三段式结构:下段冲积洪积层,中段为泥炭沼泽厚煤段、上段为湖相泥岩沉积。下段冲积洪积段:基底槽谷有河流砾石带,直通灰岩地形最深处,分选较好,为定向流水形成,是盆地溶蚀阶段地下河地表段最后保存的沉积物。荷花洼地的砾岩带,由北西向南东进入凤凰落水洞;海子洼地的砾岩带,西支由西向东,南支由南向北,在洼地中部汇合后,向北西进入箐门落水洞。(砾岩带的厚度由薄到厚,标高由高到低单向降低,没有标高逆转现象,说明盆地后期改造微弱。)之后,地下河堵塞,首先发育洪积沉积,在边缘为洪积扇,中心为洪水湖,沉积灰黄色、杂色砂质黏土、粉砂层,逐渐出现较稳定的正常湖沼夹泥炭沼泽,上部夹薄煤层,并与中部含煤段过渡。中段厚煤层段:沉积面高度到达盆地边缘灰岩水平岩溶发育带,侧向排水较好,调节盆地既富水又覆水不深,泥炭沼泽全面发育,连续堆积形成巨厚煤层。上段更新统湖相泥岩段:中段上新统巨厚煤层沉积后,发生喜马拉雅运动第Ⅲ幕,此时盆地充填沉积尚未完成,沉积面已上升到盆地边缘灰岩垂直岩溶发育带,侧向排水减弱,盆地覆水迅速加深,跨构造期连续沉积更新世湖泊相泥岩。本段底部含大量田螺化石,并在边缘堆集成层,除边缘岩性稍粗外,湖相黏土岩性单一稳定,在海子井田下部夹有硅藻质黏土、含硅藻黏土层,边缘洪积扇大为缩小,但仍有箐门洪积扇发育。
在整个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面升高,与盆缘的高差减小,也由于中段泥炭沼泽植物茂盛,上段湖水较深,都是造成洪积扇缩小的因素,始终没有能穿越盆地的河流沉积。直至湖泊沉积面与西面葡萄井的山口相平,湖水基本排干,东部的洪积砾石,才得以穿越盆地,形成第一个不整合面,这是盆地充填沉积完成的标志。
(2)聚煤规律。新近纪聚煤盆地,多为保存较好的原型盆地,煤层向边缘变薄尖灭是必然的,并有向洪积扇、向深水区分叉变薄的特点,并且在基底地形缓坡区(汇水的一侧)煤层呈渐变变化,在地形陡坎区(岩溶排水一侧)厚煤层贴近陡坎突变尖灭。盆地基底最深处,新生界地层最厚,是沉积中心,但不一定是聚煤中心。昭通盆地海子井田,在箐门洪积扇处基底深达千余米,因为洪积扇发育,扇体的前缘斜坡,与盆地中部狮子山古潜山,构成新的中心湖沼,因而聚煤中心迁移到海子井田的中部,首先形成M3煤层,最厚达50m,之后盆地全面形成巨厚的M2煤层,M2煤层向古潜山超覆时,距基底很近,局部几乎与古潜山基底直接接触。在聚煤中心M3与M2几乎相连,煤层总厚达193.77m。在荷花井田,基底最深400m位置在东南部的茅口灰岩中,M2煤层的聚煤中心在偏西部,煤层最厚50m,结构相对简单,但在其西北部,迎着小型冲积扇,煤层中有1~2层厚3~10m的砂泥质透镜体,向中部煤层合并。但因东侧凤凰山玄武岩侧向透水性差,而茅口灰岩仅分布在东南角一隅。故东南部及东部沉积期覆水较深,造成煤层向东部深水区分叉变薄,结构复杂。M2煤层后期越过古潜山,全区连成一片。在诸葛营井田,基底最深300m,位于飞机场东面靠近边缘处,该处灰岩广布,亦应有一处独立的落水洞,基底边缘为陡坎地形,因无洪积扇影响,沉积中心与聚煤中心一致,M2煤层最厚90m,与基底灰岩陡壁很贴近,呈钝形突变尖灭,这种现象有人会误认为断层接触,而实际上是不少岩溶盆地中常见的煤层与陡壁的沉积接触。该井田南部为沉积超覆地带,煤层较薄,一般只有5~10m。
3.煤层与煤质变化规律
(1)煤层概况。昭通褐煤盆地含煤层三层,下部的M3煤层只分布在海子井田中部,最厚约50m,煤层下部结构较复杂,上部较简单,上距M2煤层1~10m,在聚煤中心与M2趋于合并。M2煤层全区分布,早期各沉积单元各自沉积,后期超越分隔的古潜山全区连成一片,在古潜山脊梁山煤层较薄,距基底近,在荷花村北公路边有小块无煤区。M2煤层仍以海子井田最厚,聚煤中心煤厚达150m,M2与M3最大纯煤总厚达193.77m,海子井田储量计算区内平均煤厚67.68m。荷花井田M2煤层最厚50m,分布在井田西部,结构较简单,向东南方向深水区分叉变薄,煤层结构较复杂,而且M2煤层主体之下,尚有数层薄的复煤层,不适宜露天开采,在储量计算区内平均煤厚27.96m。诸葛营井田M2煤层最厚90m,位于井田北部东侧,向南超覆变薄,在储量计算区内平均煤厚32.67m。顶部的M1煤层为一层较稳定的标志性薄煤层,与M2煤层相距1~2m,局部与M2煤趋于合并。该层是盆地上新世煤层沉积结束的标志,其顶板即为更新世湖相黏土岩。
(2)煤质变化规律。煤层灰分变化,显示沉积中心与边缘相沉积特征,即在平面上,边缘灰分高,最高可达40%,中心灰分较低,其灰分等值线,以三个沉积单元的富煤区为中心,呈现不规划的同心圆状。在垂向上,下部煤层灰分高,为中高灰煤,上部煤层灰分低,盆地中心煤层上部常有20~30m灰分为10% ~20%的低中灰煤,反映煤层沉积环境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昭通褐煤为低煤化的年青褐煤,煤的全水分高达55%,挥发分50% ~60%,发热量(Qb,ad)低,平均16MJ/kg。但化学活性好。H/C原子比0.91,O/C原子比0.27,为较好的化工用煤。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