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大坝墙体稳定性作用的土地学哪些知识
在三峡大坝墙体稳定性作用的土地有:
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
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 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 主要有: 左岸F215等; 缓倾角断层少见.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 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
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 ; 缓倾角裂隙不 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基岩透水性微弱, 70%~97%的压水试验段属微、极微透水,相对不透水岩体顶板一般在微风化岩体顶板以下 30~50 m.地质缺陷部位,基岩透水性相对较强。受岩体结构控制,基岩具有水流入渗迅速而疏干导排缓慢的特点 基岩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三峡工程绝大多数坝段不存在浅层和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但左岸厂房 1~ 5号坝段及升船机上闸首部位,由于结构需要 基础后方形成高陡开挖坡面,岩体中又存在不利的缓倾角长大结构面,有可能与其它结构面组合,构成影响坝基抗滑稳定的不利条件 基岩不均匀变形问题:河床建基面下局部存在15~20m 厚的卸荷岩体, 表现裂隙张开, 风化严重, 透水性较强; 此外F9、F7、F23等断层、中堡花岗岩脉及局部顺断裂风化带, 规模较大, 构造岩强度较低。受坝体荷载作用, 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变形
3渗流问题: 虽然大部分的微新岩体单位吸水量小于1L u , 但坝基中存在贯穿上下游的断裂构造带,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