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反射分类
瞳孔反射是人类眼睛对光线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可以分为直接光反射和间接光反射两种类型。直接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到一只眼睛时,该眼的瞳孔会自动缩小;间接光反射则是光线照射到一只眼睛后,另一只眼睛的瞳孔也同时缩小。这些反射的传递路径涉及视神经的传入和传出过程。
传入经路开始于光线照射到眼睛后,除了引发视觉冲动之外,还会引发光反射传入纤维的冲动。这些纤维在视交叉处部分交叉,部分不交叉,然后进入视束。接近外侧膝状体时,光反射传入纤维离开视束,进入中脑顶盖前区,并终止于顶盖前核。在核内交换神经元后,一部分纤维绕过大脑导水管,与同侧缩瞳核相联系;另一部分纤维则通过后联合交叉到对侧,与对侧的缩瞳核联系。
传出经路则涉及光反射的传出纤维由两侧的缩瞳核发出,通过动眼神经入眶,到达睫状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止于瞳孔括约肌,使两眼同时缩瞳。间接光反射的完成,主要是由于在后联合处有纤维交叉,使得每侧的缩瞳核包含有两眼传入的冲动。
近反射是指当双眼同时注视近距离目标时,双眼同时产生瞳孔缩小、晶体变凸(调节作用)及双眼向内侧集合运动的三种联合反射。这种反射的目的是使外界物体成像清晰并投射在双眼的黄斑上。近反射主要由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来完成,婴儿则无此现象。
近反射的传入途径尚未确切确定,但一般认为调节作用是通过大脑皮质来完成的。传出纤维发自纹状周围区,经枕叶—中脑束分别到达两侧动眼神经缩瞳核和两侧动眼神经的内直肌核。由缩瞳核发出的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达睫状神经节,经睫状短神经到达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使瞳孔缩小和晶体的调节作用得以实现。由内直肌核发出的纤维则到达双眼内直肌,引起双眼产生集合作用(辐辏作用)。
近反射中的缩瞳、调节、集合三种反应经常同时发生,关系密切,但各自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三者也可能各自有其不同的反射通路。整体而言,瞳孔反射的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神经系统和生理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