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羌笛传承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6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羌笛艺术的珍贵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2008年6月,地震维护小组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座谈会,深入讨论地震灾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羌笛艺术的珍贵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

2008年6月,地震维护小组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座谈会,深入讨论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强调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重建规划中,特别提出要建立羌笛传承班,邀请羌笛大师授课,旨在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羌笛传承班的设立,不仅为羌笛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平台,更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羌笛大师的亲自指导,将有效传递羌笛演奏与制作的技艺,激发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促进羌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设立传承班,羌笛艺术得以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播,增强了羌族文化的传承力度。羌笛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演奏技巧,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通过传承班的设立,不仅能够保持羌笛艺术的原汁原味,更能够促进羌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为羌族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羌笛传承班的设立,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羌笛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精髓,更为羌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扩展资料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126/2/56716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