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6
七、【课程】之课程概述一、课程的由来1.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时期,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中提及,但当时的含义与现代不同。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2.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

七、【课程】之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由来

1.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时期,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中提及,但当时的含义与现代不同。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2.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源自拉丁语,意为“跑道”,常见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3.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了“活动分析法”。

4. 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提出了“目标模式”。

二、课程的定义

1. 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 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三、课程类型

1. 根据内容属性: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 学科课程:从各学科领域精选内容,构成知识体系。

- 活动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

2. 根据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 分科课程:从不同学科中选取知识,以分科教学形式传授。

-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分科,组合两个或多个学科。

3. 根据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 根据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显性课程:正式文件颁布,学生通过考核获取学历或资格。

- 隐性课程:非正式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

5. 根据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6. 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四、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提供的可能性。

2. 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

3. 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 课程理论:社会、知识、儿童。

五、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以学科分类为基础,重视系统知识传授。

2. 学生中心课程论:以学生兴趣或生活为基础,重视活动和问题反思。

3.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围绕当代社会问题组织课程,帮助学生社会方面发展。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126/2/50864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