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系构造体系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6
1)在松辽沉降区及其周缘都有表现,大兴安岭折带就是在华夏系的基础上转化而成的,其古构造面貌是由走向呈NE向的一些正负相间的复式背向斜带组成的,自北而南由额尔古纳复式背斜,海拉尔复式向斜,爱辉-阿尔山复背斜和乌兰浩特-哲斯复向斜,复背斜一般由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

1)在松辽沉降区及其周缘都有表现,大兴安岭折带就是在华夏系的基础上转化而成的,其古构造面貌是由走向呈NE向的一些正负相间的复式背向斜带组成的,自北而南由额尔古纳复式背斜,海拉尔复式向斜,爱辉-阿尔山复背斜和乌兰浩特-哲斯复向斜,复背斜一般由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成,部分为志留系,复向斜多由石炭-二叠系所覆,并有大量海西期花岗岩侵入。同样在松辽沉降区东缘张广才岭折带上所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层和海西期花岗岩体,亦断续呈NE走向延伸,挤压复式折皱和冲断层以及与之相交的张断裂均较发育,但由于遭受其他构造体系的干扰。故在总体上没有像大兴安岭折带那样清晰,关于沉降区本身的基础面貌,因工作程度所限,尚不十分清楚,但是NE向和NEE向构造确是多处可见,如发育在东部隆起的青岗-海伦背斜带,绥化凹陷登娄库背斜带,鹰山-杏山凹陷,青山口背斜带以及德惠凹陷等均呈NE方向展布。联系到东缘张广才岭折带华夏系构造发育状况,推测其基础构造面貌,可能与华夏系构造成分有关。其次,根据若干钻井揭示,大致沿登娄库、通榆、开鲁一线的南北,其基础面貌不尽相同,在南部登娄库、杨大城子、保康、架马吐等地均见有前震旦纪和古生代地层;而在北部沿东西两侧,则晚古生代地层较为发育,结合盖层沉积具有北厚南薄,北深南浅的特点,推测沉降区前期的构造面貌,主要受华夏系大背斜和大向斜的控制,分别与周缘的华夏系复式背向斜有关。

2)古老的华夏系,在中生代以来,经受了强烈的改造,被强大的新华夏系切穿,改造和利用,而本身则处在转化解体之中。

在松辽沉降区,华夏系与新华夏系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较为明显(图2.3)。在新华夏系成生发展第一阶段时,其表现多是迁就,利用华夏系构造成分,故构造形成局部表现角度偏大,如绥化凹陷在侏罗纪至白垩纪初期的沉积,呈NE向展布发育,此时该凹陷与三肇凹陷为一整体;又如太康、富拉尔基一带和白城地区若干钻井所揭露的侏罗纪地层,从其整体看来,有呈NE方向展布之势。大庆地区,据地震反射资料,此时齐家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为一统一的呈NE走向的向斜;在这一向斜的两侧为与之平行的两个背斜带,分别发育在五棵树,李家屯子和肇州、肇东一线。推测此时新华夏系构造与华夏系构造的复合形式为斜接关系(图2.3)。

图2.3 松辽沉降区华夏系、新华夏系复合关系图

在新华夏系成生发展第二阶段,是该体系的主要发育时期,对前期构造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构造轴线呈明显的NNE方向。反映在大兴安岭地区,古老的华夏系构造明显地被NNE向新华夏系构造所代替,仅在隆起部分,保留有华夏系构造的残迹,但其雁列的组合形式总体呈NNE向展布,同样,在沉降区内,此时则构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单一的不对称的槽地,亦在其中发育了两排完好的呈正负相间展布的“多”字型构造。其中最东面一排构造带即青岗-登娄库-青山口背斜带及其相伴生的绥化凹陷等单体走向的表现,可看作是新华夏系构造包容华夏系构造的反映,在此构造带以西几排构造,其所以没有这种反映,乃是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强烈穿切和压制而不显,是新华夏系构造主体发育区。

3)华夏系与纬向构造体系的联接处,因遇阻亦有出现弯头的迹象。在大兴安岭地区,华夏系的褶皱,一般正常轴向多呈N40° E,但愈南愈有偏大之势。在临近阴山构造带的多伦复背斜和敖汗复向斜,褶皱轴线明显呈NEE向以至近EW向。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126/2/49157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