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溢饮滑泄简介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6
注解溢饮滑泄为病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为水饮渍于胃而致之滑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关于滑泄滑泄见又称滑泻。《华氏中藏经

注解溢饮滑泄为病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为水饮渍于胃而致之滑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关于滑泄滑泄见又称滑泻。《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 *** )如竹筒,日夜无度。”常兼见饮食减少,手足厥冷或肿胀,形寒气短,消瘦,或发虚热等症。多因泄久气陷下脱所致。治宜固涩止脱,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热滑。寒滑者,脾肾虚寒,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之类,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诃子丸等方。热滑者,中气下脱而热邪稽留,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关于泄泻泄泻(diarrhea)为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详见泄泻条。

详见百科词条:溢饮滑泄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5:48:36 共6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126/2/35553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